“韩豆瓣'传奇
作者:admin 发表于2022-01-29 07:12 阅读(0)
“韩豆瓣'传奇
凡是在古城子居住过的老人手们,没有不知道“韩豆瓣”的。“韩豆瓣”是一个人的绰号,以其制做豆瓣酱而著名,这个绰号从他家的爷爷手里传到孙子、重孙子,至今韩豆瓣家族已发展到几十口人,但人们仍把他们家称为“韩豆瓣”家,叫了一百多年了,至今已成了一个家族的绰号。
古城子在清未民初时期,以其繁华而称著于新疆省,它的繁华,不仅是农业、商业发达,也有手工业的发达兴旺。那时从关内进疆的各种手艺人,首先落脚的地方便是古城子,在这“跌倒拾银子”的地方,他们大展身手,带来了古城子的百业兴旺,这其中就有一家专门制做醋酱的天津人韩金河,以其独特的醋酱制做工艺,享誉古城,经久不衰。他的醋酱质量好,有特色,使用真材实料,尤其是他的豆瓣酱,制做工艺精湛,味道醇香,还因他为人诚实厚道,不掺假,不哄人,价格公道,童叟无欺,因而在古城子出了名,久而久之,人们给他起了一个不雅不俗的外号一一“韩豆瓣”,这个名字有双重含义:一是他姓韩,二是豆瓣酱是咸的,“咸”奇台人唸han,因此这一外号不径而走,流传至今。
豆瓣酱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调味品之一,醋是吃面食的人顿顿都离不开的食品,俗语“每日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这七件事中就有酱和醋,特别是豆瓣酱以它醇香美味的口感而深受人们的喜爱,炸酱面就是奇台人喜爱的一道美食,还有冬春季人家的炒酱菜,更是家家必不可少的,关于豆酱的发明,还有一段有趣的民间故事。
据说在很久以前,在关内里有个地方,有一家姓范的人家,那时世道不太平,常有土匪响马来乡下抢掠。有一天,这家人煮了一锅豆子,正要食用,忽然来了强盗,一时间整个村子人喊马嘶,乱成一团,人们纷纷外逃避难,这家人听到来了土匪,便将锅里煮熟的豆子,装了两布袋,一袋拿上食用,将另一袋埋在灶火门上的柴禾堆里,准备回来再吃。谁知这一去就是半个多月,等一家人回来后,翻开柴禾,只见一袋豆子还在,只是长了绿毛,人也是饿极了,便将长了毛的豆子放在口中,尝尝能不能吃,谁知一吃,不但不难吃,反而满口喷香,从此,人们才知道豆子长了毛也能吃,便把长了毛的豆子叫“豆食”,后来写成“豆豉”,以后发展成豆瓣酱,这家人歪打正着的发明了豆瓣酱。
奇台的文化部门,为了保护这一奇台的特产,将韩豆瓣的醋酱制作工艺列为一项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项目,2014年6月22日,奇台文化馆的非遗办主任蒋立东,约笔者采访了韩豆瓣的第三代传人一一韩福海老人。
韩豆瓣家住在奇台镇北门附近,从犁铧尖向北走几百米,在大街的东面有一条巷子,巷口墙上有手写的“豆瓣酱”三个红字,并画了一个箭头向里走,拐个弯,就到了韩豆瓣家,很多人都顺着这条路标来买他家的醋酱,真是“酒香不怕巷子深”。
韩豆瓣家如今分为两支,分住两个院子,墙东边是韩福海家,墙西边住着他的叔叔韩锡成。
韩福海家是一个小四合院,一进门,就闻到一股醋酱的香味,看到院子里陈列着七八个大缸,有的盛着豆瓣酱,有的盛着酱油,都在太阳底下晒,越晒味道越好,特别是豆瓣酱要在太阳底下晒够180天,从春天晒到冬天,冬天也不拿回,所谓“娃娃不冷,酱缸不冻”,豆瓣酱直晒到过年,才算成功。
小院子北面是几间住房,东面的几间是他制做醋酱的作坊,院子里种了许多花,还有一棵果树,树上果实累累。韩福海老俩口正在煮豆子,见我们到来,忙擦擦手,让我们坐在果树下,树下放了一张小桌子,几把小凳子,我们就坐在树下采访了韩福海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