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振国:“韩豆瓣”传奇(下)
作者:admin 发表于2022-01-29 07:19 阅读(0)
马振国:“韩豆瓣”传奇(下)
他在古城子落下脚以后,发现这里的确是个好地方,虽然不像传言中说的“遍地是银子”,但这里物阜民康,出产丰富,市面繁华,而且世事太平。那几年虽然内地发生了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二百多年的统治,建立了民国,但从此军阀混战,民不聊生。但那时新疆在杨增新的统治下,相对比较平安,正是老百姓说的“太平年”,这正是发展经济的好时候。他经过调查,发现奇台是一个丰富的产粮区,主产小麦、豌豆、黄豆等。水磨河上有十几盘水磨,日夜轰响着加工小麦,面粉远销新疆各地及外蒙等地。所产的麸皮,除了喂牲口外,别无用处,正好可以拌醋,而古城子醋酱坊很少,所产的豌豆、黄豆,正好可以做豆瓣酱。他认定这是一个发家致富的好门路,于是便拜师学艺,办起醋酱加工作坊,起名叫“玉和祥”,由于他吃苦能干,又有决心,不久“玉和祥”醋酱坊便在古城子有了名气,之后逐年扩大,他在北门附近买了一处院落,就是现在院子处,原来地盘比这里大许多,后来逐渐卖了。醋酱坊的规模也逐年扩大,终于成为古城子有名的醋酱坊,特别是豆瓣酱的名气越来越大,最后人们便不再喊他的名子,而在“豆瓣”前面加上他的姓,就成了他的代号,流传至今。
韩金河从民国初年做醋酱生意一直做到解放,他的门面坊在老犁铧尖西北角,解放后他还在这里卖醋酱,那时奇台人打醋买酱都到他的商铺里。那时农村没有卖醋酱的,只有少数的醋车子偶而光顾,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因此农村人只要上城,都要拿上醋笼子灌醋,因此有俗语道“户儿家上城,沟子上掛的个醋瓶”。
笔者小时候跟父亲上城,每次来都要灌醋,那时犁铧尖醋酱坊里有个胖老头,一口天津话,来了顾客他便主动打招呼:“您要点嘛(啥)”?然后高声喊:“陈醋八斤,一斤二毛五,交两块钱打醋”。边喊边收钱,专打醋的伙计便以喊的数量打了醋。他这样喊叫“一口清”,不需要你问:“多少钱一斤,总共多少钱”?他一嗓子就把数量、单价、总价报得清清楚楚,而且从不打算盘,用口算,奇台土语叫“口沓算”,他边算边喊,而且从来不会出错。韩福海说,那胖老头就是他爷爷韩金河。
这里值得指出的是,这种经营方法并不是他家的独创,而是那时古城子卖买人的一种共有的方式。比如开馆子的就是这样,来了吃饭的顾客,堂倌就会迎上来,边打招呼边喊:“哎一,客人你请进来,请上坐,请喝茶”。然后问你吃啥,问清后,一连声地喊:“哎一一,小半斤一个,棍棍面两筱,烧酒二两,快快的上给”。(小半斤一一四两肉炒的肉菜叫小半斤。八两肉炒的菜叫大半斤。筱,读Xiao,量词,一筱面是一剂子面,约二两,两筱面够一盘子)。后堂的厨师听到后便按喊声加工饭菜。客人走时,堂倌连喊带算:“哎一一,小半斤一个,银子二钱,棍棍面二筱,银子一钱,烧酒二两,银子五分,总共三钱五分”。收了钱后,还要喊:“哎一一,您没吃好,欢迎下次再来”。说这样的客气话,使顾客觉得自己受到尊重,也感到公平交易,账算明白,满意而去。这是当时古城子商家的一种优良作风,如今此风早已不存在了。
韩金河有两个儿子,大儿子叫韩锡全,二儿子叫韩锡成,他们是韩豆瓣家的第二代传人,人们也喊他们韩豆瓣。韩金河过世后,他们又传承了韩豆瓣的事业,兄弟俩都做醋酱生意,其中韩锡全生有二子,长曰韩福海,次曰韩福江,他们是韩豆瓣的第三代传人,韩福海在解放后参加了工作,先是在新疆军区步校当水暖工,后来又调到哈密航校,继续干水暖工。1976年回到奇台,在大修厂当水暖工。1989年参加了奇台食品厂,重操旧业,继续做豆瓣酱。2000年食品厂破产,他回家在自家小院子里做起小规模的醋酱,和他一墙之隔的堂叔韩锡成也在家制做醋酱,韩锡成直做到2012年,因年老体衰而停产,今年80岁,仍健在,而韩福海一直做到至今。韩福海有二子,韩长东,韩长有。两人虽另有工作,但从小看父母做醋酱,耳濡目染,也会制做,可算第四代传人。韩福海兄妹八人,家家都会制做,至今他们虽然不开作访,但在家中用盆盆罐罐制做一些,供自家食用,“韩豆瓣”家真是名不虚传,百年不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