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振国:漫话毛驴与毛驴车
作者:admin 发表于2022-01-29 07:10 阅读(0)
马振国:漫话毛驴与毛驴车
毛驴曾经是奇台农民的主要家畜之一。改革开放以前,奇台农民每家都饲养毛驴。毛驴可以用来拉车。那时,毛驴车作为奇台的重要交通工具之一,曾经遍布城乡。毛驴还可以做为骑乘,农民下地干活、走亲访友,甚至进城办事都骑着毛驴。现在,随着交通工具的飞速发展,毛驴的作用已逐渐被汽车、拖拉机、摩托车所代替,毛驴已经没有什么使用价值了,正在慢慢退出历史舞台,但我们不应该忘记它曾经建立的历史功绩。
解放前,奇台农村很少有毛驴,那时,农民家家都养马,用来套车和骑乘。毛驴是从南疆(吐鲁番)逐渐来到奇台的。那时,奇台没有水果,吐鲁番的维吾儿族人每到夏秋之际,就用毛驴驮上鲜葡萄,翻越四千多米高的天山达板,来到奇台销售,天山达板高陵险峻,马都很难通过,而毛驴却凭着身体小、腿脚灵便,攀石梯、过天桥,两天就能把鲜葡萄驮到奇台。那时交通工具落后,如果绕道乌鲁木齐再到奇台少说得一个星期,葡萄早腐烂了,所以,我们小时候能够吃上“水葡萄”是很难得的。那是毛驴冒着生命危险从南疆驮来的。后来,一些维吾儿族人逐渐定居奇台,毛驴也随之来奇台“落了户”,但那时只有少数维吾儿族人饲养,用来驮柴禾和骑乘,汉族人很少饲养。
毛驴在奇台的飞速发展与社会的政治变革有重要关系,五十年代后,农村实行了集体化,大牲畜——牛、马都入了社,但那时政策允许农民个人饲养少量的小畜、猪、羊、鸡等。毛驴当时也被划入小畜,农民可以饲养。那时的农民,虽然生产靠集体,但生活还得靠自己,没有运输和骑乘的工具怎么行。特别是到了六十年代以后,有了胶轮车,胶轮车轻便快捷,套上毛驴正合适,于是毛驴车便飞速发展起来。那时,农民家家都养着一辆毛驴车,冬天拉煤、拉柴,平日坐人拉东西,所以毛驴车可以说是生活车,与牛、马车等集体生产专用的车辆作用不同。
那时,毛驴车最大的作用便是拉煤拉柴禾,奇台地区冬季寒冷,有五个月的生火取暖期,奇台县城以北的农民全凭靠拉大煤和梭梭柴取暖,而大煤在县城以北一百公里的将军戈壁,梭梭柴也在几十里外的沙漠深处,拉煤与拉柴就全凭小小的毛驴车了。
一辆车套两头毛驴,车轮是加重的胶轮车,胶轮车本来是人推的平推车,奇台的农民把它改装成毛驴车了。胶轮车的轴只有一米长,农民买回来后,把车轴从中间截断,套上钢管,加长到1.2米,再打上木头的车排子,一辆毛驴车就做成了。
当时厂家生产的胶轮车分为加重和轻便两种,加重车每只车轮负荷350公斤,两只车轮负荷700公斤。当时最好的车是青岛生产的加重车,外胎最好的是“骆驼牌”的车胎,所以当时有个歌谣道:“青岛车,骆驼胎(读代),两头毛驴真不赖,多拉轻便跑得快。”
那时胶轮车不好买,买胶轮车得走后门,我们这里出了这么一个笑话:有一个从乌鲁木齐下放的俄文翻译徐智,女儿在香港是个老板,徐智到农村后,买不上胶轮车,于是便给女儿去了一封电报,称“急需购一辆小车,望速购寄为盼”。女儿接到电报后,还以为父亲要买一辆小轿车,于是便购了一辆小轿车从海关托运至奇台。到了奇台县,奇台县大惊,因为那时奇台的县长才刚坐上北京牌的吉普车,奇台根本没有小骄车,这个徐智怎么从香港买了一辆小轿车寄来,有关部门不但将小车没收,还调查徐智的社会背景,海外关系,有没有重大的阴谋活动等,折腾了很长一段时间。
毛驴车拉煤能装一吨,超过负荷三百公斤,从县城到北山煤窑三站路,马车拉煤一趟得走一个星期,但毛驴车三天就回来了,那时人穷不愿住店,两天的路一天走,去时空车,人坐在车上,一昼夜就到了,装上煤连夜往回赶,回来时因是重车,人不能坐车,得步行赶车,遇到路难走的地方人还得拉车。那时走北山煤窑没有公路,道路坑坑洼洼,尽是大坑,毛驴车因为超载,必须小心翼翼地避开这些大坑,如果不小心掉进坑里,车轱辘就会折断。白天还好些,特别是夜晚,黑古隆冬,车夫必须睁大眼睛,紧盯着路面,象避开地雷一样摸索着前进,一过半夜,瞌睡阵阵袭来,人感到晕头转向,有人走着走着,会忽然跌倒,车轮砸在身上都不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