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活在秋阳下的忠魂文
作者:admin 发表于2022-01-29 04:07 阅读(0)
复活在秋阳下的忠魂文
文 |孙大权(四川)
我驻足丹心广场,仰望主题浮雕,叹惋、震撼和敬仰站成追忆。
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陵园,静卧于通江县王坪村的青山之中,历经多次改建、扩建,嬗变为多功能红色旅游圣地,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战争的风云已经远去,四面八方的游客频频到来。坐拥蓝天白云、脚踏青山碧草,寻觅,沉思,礼赞,憧憬......
国庆节的气氛,把王坪村的山川、云天和秋阳装点得柔媚动人,喜气盈盈。各色桥车泊在宽广的停车场上,等待主人尽兴归来。
沿着千秋大道,拾级而上。齐刷刷的塔柏列队大道两旁,抬头,挺胸,肩并肩,手挽手,竖起一堵永不坍塌的绿墙。伟岸、勇武、雄壮化为血液,急流般地在全身循环、奔突。
跨越汉白玉大理石牌坊,在陵园里移步换景,与一颗颗苍翠的古柏对视,看它们长臂舒展,挥袖舞衣,这些笃诚忠厚的林中巨人,翼蔽着地上的陵墓。秋阳竭力穿过树冠,筛下斑驳的光影,在微风沙沙地摇动下,明暗闪烁,朦胧扑朔。一个个英烈复活在幻觉之中,或俯身于地,或傲然屹立,或怒目注视,或振臂高呼。枪声、炮声、喊杀声充盈我的耳鼓。听到了宣达战役的鼓角争鸣,看见了空山坝战役的刀光剑影。
来到红军烈士集墓,瞻仰墓碑,王德文、甘良发、阮成怀......一个个烈士的名字在游客的心中叫响,飞扬着鲜活的面目。一位老奶奶,满头银丝,容光焕发,郑重地捧起一撮紫色泥土,覆盖在墓背上,肃立碑前,拱手作揖,喃喃自语。这时,游客们纷纷效仿老奶奶的举动。沉睡在墓中的红军战士或许是她亲人,或许什么都不是。也许,老奶奶无缘见证八十多年前的战斗情景,难以想象那一个又一个惨烈的场面。但是,作为一个生活在新时代的幸福老人,怎么也不敢忘记追求人类自由和解放的先驱者。她只能用简单朴素的方式,寄托自己的哀思和祝福。
最令人震撼的是无名烈士纪念园。数以万计的汉白玉墓碑,呈扇形排列在石梯两旁的山坡上,像一支整装待发的庞大队伍列队练兵场,威武雄壮,气贯长虹。成千上万的英烈埋骨青山,他们累了,倦了,掸去烟尘,揩干血迹,静静地长眠在浅草铺满的山坡。阳光专心致志地梳理着草坪,渲染出沁人心脾的绿意,把一块块墓碑映衬得更加洁白闪亮。除了嵌着一颗红色的五角星外,碑上没有一粒文字,根本就不知道该刻谁的名字。游人屏声息气,面色凝重,脚下生根,气氛异常庄重。我任由湿润的目光,抚摸那些无字墓碑,触碰英烈们永不停歇的脉搏,凝听他们的脚步,和酣眠的气息。
我徜徉于红军烈士纪念墙前,呼喊着墙上的名字,想象着25048个烈士的音容笑貌。岁月把他们写进了青史,我们把他们镌刻于心坎。恍恍惚惚中,他们从墙上走下来了,风华正茂,英姿飒爽。25048个名字像一枚枚红宝石,砌起一座雄伟巨大,闪耀着历史光辉的不朽丰碑,屹立于秦巴大地。
出了陵园,漫步红军街,熙熙攘攘的游人,挨挨挤挤的店铺,五光十色的招牌和商幡,勾画着商业的兴隆景象。我买了银耳,这是本地的特产。这些从青杠树上长出的“花瓣”,美得奇崛,惹得神思出窍,仿佛带着苏区人的温情和梦想。
我催促疲惫的脚步,拼尽体力,游走于王坪村的现代农业产业园。折服于红色文化与农游融合这一奇妙的扶贫构想。王坪村这个藏在大山褶皱里的穷乡僻壤,换上了华丽的服饰,旋舞于时代的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