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乘凉--工作场所
作者:admin 发表于2022-01-29 03:24 阅读(0)
夏日乘凉--工作场所
张全德【江苏】
(二)工作场所
一种罕见的乘凉方式,50年代以前出生的人们可有所见所闻,但没有留下照片可共赏。
徐州的奎河横穿中山南路处有座“解放桥”,沿河的南岸是建国西路(是老路“道平路”的东起点),这条路在改扩前是条街巷,铺面林立,井市热闹非凡,有一间门面房的理发店也就跻身其中。冬天,取暖用的是烧煤的炉子,即做饭、烧水又取暖,虽有煤灰、煤烟污染,却一炉多用。到了夏天炉子挪到店外,虽不需取暖可乘凉却是个大问题。办法总是被逼出来的,理发店老板在座椅上方房子的横梁上吊一块近两米长一米多宽的横幅,像薄的被子一样,上下两端用木棍加固。一根绳子拴在下方木棍的两端,再用一根长绳在木棍的中央部位与那根绳连结形成“Y”型,简单实用的风扇就做成了。夏天老板给客人理发就怕顾客头及脖子上有汗,头发贴在皮肤上不易推剪。有顾客理发时,家人或徒弟牵着长绳的另一头,在店门口坐在橙子上,用手不停地一拉一松,“扇子”也就在顾客的头上方“扇”起风来。“扇子”扇去了闷热、扇去了烦恼,扇出了顾客的满面春风,扇出了老板的笑逐颜开。
那个年代,我家居住的那一带,有好多依织布为生的家庭作坊。我家有台织“洋“布的木结构织布机,安装在低短的小堂屋内,由我二哥操作。他坐在织机前搭的木板上,两只脚踩在两个踏板上,使出全身力气踩下去,踏板的一起一落整台织机就运转起来,你不使劲踩蹬它就会停。夏天屋内闷热,又要拼命地踩蹬,非常辛苦。合作化以后成立了“棉织四社”,厂址在老彭城路路西(户部山西、崔家旗杆的路口,隔壁是家“联合医院)。织布机也是电器化了,在一间几十米长的厂房里,安置了十几部织布机。作为其动力,在厂房的一端装有一台大功率电机,用皮带连接上方的轴。轴上装有皮带轮,每台织机上方的轴上都装有同样的轮。轴是多根连接而成一直到厂房的另一端,中间由几根支柱支撑。每台织机都用皮带与上方的轴连接,织机就有了动力。在操作工的上方的轴上,用铁丝将几把“芭蕉扇”捆扎牢固,随着轴的转动,扇子也当然地跟着转动,呼呼地扇起风来。轴的转速经变速箱减速已经很慢,轴上的皮带轮的直径大而织机上的皮带轮直径小,较大的变速差使织机的转速加快。合作化后的织布机虽不用两脚蹬作为动力,但操作飞速穿行的“梭”还是靠熟练的“快手”,装梭、取梭只在瞬间,真正的眼明手快,否则就会击伤手指。全神贯注还为了查看径纬线是否断缺,如有状况应及时停机进行修补,否则此匹布就成了残疵品。那些年,我大哥在社里任主任,二哥在织布机操作工,二姐在络纬组操作工(俗称:打辘轱,就是把线绕在木制空心的轴上,装进梭里的用具)。合作社,改善了生产环境,减轻了劳动强度。工人们为建设新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增添了无比的激情与动力。(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