垀 圻
作者:admin 发表于2022-01-29 02:42 阅读(0)
垀 圻
文/黎青屏
垀圻是方言,我们三门峡盆地地处黄土高原东端,垀圻是指黄土的凝聚结构。有两种情形,外观不规则的通俗叫法是坷垃。
庄稼地里一旦有了垀圻,禾苗叶芽根须伸展受阻,不利作物生长,往往造成减产。每年秋末耕地播种小麦,父兄们都会叫我们下地打垀圻。打垀圻,付出力气,不见成效,直到小麦播种结束,总有打不完的垀圻。干这种活,煎熬懊恼人。
农谚说:谷种垀圻,麦种泥。
谷子不怕种在垀圻堆里,就怕种在泥窝里;小麦不怕种在泥窝里,就怕种在有垀圻地里。
老年人常常感叹:人算不如天算。处理垀圻的最好途径是晒稙麦地,小麦收获过后,不再回播晚秋作物,三伏天里,每伏犁一遍地,太阳晒干垀圻里的水分,再下雨浇透垀圻,蒸发至半湿不干,再犁地,垀圻遭遇撞击,自行粉碎。
农谚说:犁地不带磨,不如在屋坐。
到了末伏天,为了保墒蓄水,犁过地,必须要磨地,一磨,所有的垀圻都粉碎了。
秋收过后,犁茬地,翻起满地垀圻,冬天里任由雪封冰冻风吹,翌年春天,稍降春雨浸润,套上牲口,磨平压实,消除垀圻,减少蒸发,保护墒情。
播种稙小麦稙秋不用打垀圻。
但是种稙小麦稙秋,一年只收一季,直观上土地利用率偏低。垀圻是冒雨管理收获作物践踏蹂躏土壤的付产物。
20世纪90年代,耕种土地普遍使用旋耕耙,旋耕耙的耙齿其实就是一种刀具,高速旋转中,所到之处粉碎了大大小小所有的垀圻,耙过的地比磨过的地更细腻。
伏天遭遇极端天气,降水充沛时,免不了冲垮地边地埝,垀圻派上用场,填壑补缺,相邻垀圻的缝隙里种植进忍冬或迎春,一旦成活扎根,填壑补缺就成功了。
民谚说:人吃土一辈,土吃人一口。
我们生在黄土地上,长在黄土地上,干在黄土地上,吃喝用度全都从黄土地上来,我们的生命在黄土高原上诞生,延续,终结。无论长短最后归结都是重新掩回黄土。黄土高原上的农耕民族实行土葬,黄土地上挖墓坑,墓坑里头凿墓窑,棺材吊下墓坑,推进墓窑里,用垀圻封住墓窑,留洞口,点燃干草火塞进去,待浓烟就要冒出,尚未冒出之际迅速填土直至填满墓坑,隆起坟墓谷堆。叫做聚元气。
时常有人在雨后的夜梦里见到故去的亲人,说窑隔塌了,屋里漏水了。天亮到坟墓上去看,果然,坟墓的低洼处,积聚了雨水,钻进坟墓里去,有了塌陷。人就说掖墓了,从远处取土,填充修补。
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人们种庄稼大量使用化学肥料,各种塑料麻纱编制包装袋越来越多。不再使用垀圻封墓门,往麻纱编制包装袋里装土,一袋一袋码起来封墓门。很少有跨塌,钻水掖墓。
遥远岁月里,使用垀圻过程中,人们熟悉并掌握了黄土的习性,制作木质模具,用模具制作出具有规则几何体形的垀圻。这种垀圻通俗的叫法是土坯。
垀圻有了棱角分明的标准几何体型,不再是弊多利少的害物,就成了建筑材料。
凿了窑洞,扎磊垀圻,安装门窗,封堵窑洞口,这种建筑,方言叫扎窑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