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 城 老 豆 腐(散文)
作者:admin 发表于2022-01-26 18:47 阅读(0)
邹仁龙||黎 城 老 豆 腐(散文)
多年以前,我曾在一个“黎民百姓”一词的发源地——“黎城”生活过。对这个黎民故里的点点滴滴至今还是记忆犹新。那几年间,八百里太行,我几乎踏了个遍,大山里的印象虽然有些模糊,但对这个太行山里的山底小城,却还是常忆觉新。
黎城说是城,其实在我这个南方人看来,最多也就是个镇。黎城人的性格中好像多了些夸大的因子,看其周边村子的高高牌门匾额上的题词就可知一、二。门楼,黎城的土语中叫“门脸”,就是“门面”的意思。所以,从这点上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会有这样那样的像岩南的‘小米第一村’,还有诸如“陈醋第一村”,“豆腐第一村”之类的比比皆是的第一出现。至于是否是第一,或是第二,我不好评判,因为没有比较,就不能鉴别,而且,我也不是这方面的专家。
但有两样东西,我敢肯定是上好的,一个是山里村民自家制作的大黑土馒头,还有一个就是‘豆腐第一村’里山民炫耀的老豆腐。
那些年,我在那里做钢结构工程,大山里的气候特征,地理环境,民俗民风还是有些了解,特别是大山里种出的果枣,麦子,以及豆子之类的农作物,其含糖量,淀粉的优质度,和口感上的感受,确实要比我们南方的作物要上乘许多。这主要得益于其海拔高度,纬度分别,气候温差,光照充裕,水气通量的差别上。太行山里的黄土高坡,昼夜温度的差别非常大,并且干燥。白天太阳晒的人皮肤生疼,可只要太阳一下山,一会儿就觉得凉风嗖嗖,瑟瑟发冷。特别是入秋以后,到了夜晚,白天穿短衫,夜里就得穿棉袄。我曾将此昼夜温差的现象与贵州的天气作过比较,黔山的夜郎国那叫“凉”。而太行山中的“黎乡”才是冷,并且是冷的透骨,冷的透彻。
有了这样的各种优越条件的俱备,也就不难想象,为什么黎城人能够夸张地炫耀他们的豆腐,馒头好吃了。
不过实话实说,有一说一,大山里的馒头和豆腐真的好吃。特别是其中的黑土馒头和老豆腐让我赞不绝口,甚至想起还会垂涎三尺。至今我还在网上念念不忘去寻找当年的那种口福,但却是一直未能如愿。只好在记忆里继续回味这美味的感觉了。
刚蒸出锅的土馒头,拿到手上,只要撕开一角,便会从韧性十足的面丝的缝隙中喷涌而出来醇厚的麦香,四溢于鼻前,缭绕于口间,其糯性,面劲,香浓,尝了绝对让人流连。闻到让人垂涎。
黎城的老豆腐,可不单单是做菜来用的,准确地说,它就是一种小吃。就和我们南方卖的蜂糖糕的意思差不多。老豆腐被放置于一张大托盘上,如有购买,卖豆腐的人便用小刀划开一角,称重后切成一块一块地或置于小碗中,或装于口袋。购买者便会根据各自的喜好,有干吃的,也有沾着配置好的佐料食用的。或摊前,或路边,或回家享受,不一而足。
那时候,每每到下午时份,就会出现一个老头在我的预制场附近叫卖老豆腐。他用当地的方言喊着‘老豆腐卖哦’的喊声一遍一遍地重复着,虽然我也能听懂他的语词,但‘老豆腐’这三个字却提不起我的兴趣,因为我就曾在豆腐作坊打工过三年,豆腐的老嫩我是太熟悉,太了解不过的了。因为我也做过。豆腐的老嫩,点卤是关键,豆浆随着师傅手中的汤勺的均匀搅动,滴滴卤水滴入缓缓翻滚的浆水中的多少,便能得到想要的老嫩豆腐来。最嫩的要数豆腐脑了,它已嫩得像朵花,所以,后来人们才抛弃了豆腐脑的称呼,而称之为豆腐花。豆腐中又分嫩豆腐,中豆腐和老豆腐。老豆腐因用料略厚而在价格上要相对贵一些,但如是做麻婆豆腐,则还是嫩豆腐出色,因为嫩豆腐的光滑,泽润,色觉更能勾起人的欲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