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婆家的石板路
作者:admin 发表于2022-01-26 07:14 阅读(0)
汤碧峰|外婆家的石板路
秋高气爽的季节,单位组织离退休人员活动,参观海盐通元镇的丰义村。
丰义村的丰山上,有一湖泊,原是一处采石场,一个很深的矿坑。注水成湖后,湖面上建一曲桥,由于矿坑太深,桥桩无法打入湖底,只能建浮桩,人走在曲桥上略有晃动感。湖水清澈碧绿,远处一野鸭在悠闲地戏水,周围山上红叶飘浮,芙蓉花开得正旺,那牡丹般的花朵让人驻足观望。
在曲桥上漫步,望着这一湖碧水,老同事们谈论起采石场。古代建筑,多靠石材,无论大型建筑还是桥梁、牌楼,无不由石材构成。江南多雨水,道路泥泞不堪,于是石板铺就的路便是高等级路,不会因为烂泥沾住鞋子,泥水溅满裤腿。
我的故乡绍兴地区,公路边的山上,以前多有开采石板的采石场。这自然让我想起外婆家,想起外婆家的石板路。外婆家在农村,村子的路由石板和卵石铺就,村前的石板路,通向附近的各个村子。
外婆家在离县城约60多里路的一个小山村,整个村子是一个祖先,全村人都姓汤,村里的人自然都是亲戚关系,而我因为是外甥,叫长辈都是外公、外婆,大人叫舅舅、舅妈,当然也有比我小得多的,也得叫舅舅,因为辈份大,只不过称呼前冠个名字,某某舅舅、某某外公等。
父亲被打成右派后,我和妹妹就被送到外婆家,因为父母已无暇顾及我们了,弟弟61年出生,出生时母亲身边连个照顾的人都没有,于是未满月也被送到了汤村,正好舅妈的第五个孩子可以断奶了,弟弟靠舅妈的奶尾巴活下来。那时正好三年自然灾害,大人都没吃的,弟弟瘦得皮包骨头。
外婆和舅舅一家住在一起,在外婆还很年轻的时候,外公就没了,舅妈养了6个孩子,四儿两女,因为负担重,无力扶养,大儿子送给了山里一个王姓的远房亲戚做养子,王家不能生育,待他很好,所以我的这个表哥小时候倒是没吃多少苦。
舅舅是村干部,人民公社成立后,成了一名半脱产干部,拿15元的补贴,工作和脱产干部没什么两样,当时一个公社也就三五个脱产干部。舅舅不管家,喜欢喝酒,他的这点补贴不够他喝酒,家里根本指望不上他。
我最早记得的事就是吃食堂饭,人民公社成立后,吃饭都是到大队食堂打饭,食堂的饭我没印象,打来的总是两钵头稀粥,那时舅妈已有四个孩子,加上我们根本不可能够吃,无非是每人一碗,吃完了就没了,加上肚子里没油水,怎么可能吃饱,所以我最忌恨的一件事,就是舅妈总是把盛过粥的钵头给我同岁的表弟添,而我没轮到过。
后来食堂散了,各家自己开伙仓,一段时期差不多每天吃的就是玉米糊、青菜稀饭、萝卜稀饭,尽管感到厌恶,但总不至于饿得慌。在我以后的很多年里,看见萝卜就恶心,因为那个萝卜稀饭是萝卜多,饭粒少,除了盐,没有油水。
在我六岁的时候,还记得去上过几天大队的幼儿园,在一幢村里叫什么洋房的屋子里,这房子不知是哪个有钱人家留下的,院子里可以种花草,水泥墙、玻璃窗,这在农村不多见。中午有饭吃,一次过节,中午吃猪大肠,就几片,一个孩子把洋瓷碗打地上了,哇哇大哭。
七岁了,舅妈把我和同岁的表弟送进了村头的小学,小学设在祠堂里,因为汤氏家族在当地也算有名望,祖先在清朝做过不小的官,所以祠堂造得很有气派,里面有天井、桂花树,村口道路两边有高大的牌坊,边上有面积不小的操场,里面可以设四、五个教室,还有可供老师做饭的伙房。
小学是复式班,一个教室里分一年级、二年级两个班,老师先给一个班布置作业,给另一个班上课,上完了再倒过来,由于复式班的学生是听两个年级的课,聪明的孩子往往上一年学,却学会了两个年级的内容,所以那时读书的孩子,跳级的特别多,个别的可以跳两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