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诗人: 白居易 王勃 王维 孟浩然 李白 杜甫 李商隐 | 宋代诗人: 辛弃疾 苏轼 柳永 李清照 王安石 欧阳修 | 清代诗人: 龚自珍 曹雪芹 钱谦益 纳兰性德 王国维

没有硝烟的战场:古埂豁

作者:admin 发表于2022-01-26 05:46 阅读(0)

 没有硝烟的战场:古埂豁

作者 /鲁洋
 
庐江南乡朱桥村(解放初曾设为朱桥乡,今属罗河镇高桥村)境内有个名不见经传的地方叫“古埂豁”。所谓“古埂”,自然是指这条埂历史久远,早在古代就有。被称作“古埂”的不少地方都有,如庐江西乡就有“郎家古埂”“宋家古埂”(光绪续修《庐州府志》卷三“疆里志图”第21页)等。所谓“古埂豁”,顾名思义就是古埂豁了一个口子。按照汉语表达习惯,此名称意在突出一个“豁”字,而且这个“豁”长久以来一直留在当地百姓的记忆中,足见其是有渊源、有故事的。
 
在我国古代,三国存在的时间不长,自公元184年黄巾之乱东汉失去政权开始,到280年西晋灭东吴统一中国止,在这不到百年的时间里,中原大乱,整个社会是以腥风血雨的战争贯穿始终。庐江地处魏吴两国边界,双方在各自所辖境内分设庐江郡对峙,因此这里更是两国必争之地。建安十三年(208),曹操在经历了赤壁之战大败后,悟出巩固江淮地区这条战略防线的重要性;而孙权也预感到,遭到惨败的曹操不会善罢甘休,一定会再来伐吴。于是,魏吴双方都把目光聚焦到合肥、庐江、巢湖、无为一线,因而长达40年的魏吴濡须之战由此拉开了序幕。在这长期激烈的争斗中,不仅留下了众多与之有关的精彩传说,也留下了不少文化古迹或遗址,“古埂豁”便是其中之一。
建安“十八年春正月,曹操击孙权,进军濡须口,号四十万”(光绪《庐江县志》卷五“武备·兵事”第11页)。孙权以甘宁领兵三千为前部督,自率七万主力进驻濡须。时孙权部下江东十二虎臣之一的陈武,负责统率精锐的庐江上甲,应命在庐江迎战。
陈武字子烈,庐江郡松滋县(今宿松县)人,少年时好行侠仗义,自十八岁跟随孙策以来,大小战事无不勇往直前,一马当先,曾经在赤壁之战中领兵三千直冲曹魏中军大营,直打得曹魏五万前沿部队措手不及。由于陈武仁厚好施,故受到上至孙权,下至乡里的敬爱,所以每战无不所向披靡。如今面对魏将满宠这个强势的对手,陈武制定了缜密的作战方案。当魏军气势汹汹袭来,陈武神闲气定,领兵且战且退,从巢湖南岸一直退至黄泥河上游的丘陵地带。魏军斗志昂扬,一路紧追不舍。傍晚时分,魏军过了黄泥河平坦地渐见东南方向地形复杂起来,深知这里易守难攻,便在八里畈一带安营扎寨,赶筑工事。当地民众因避战火或怕被抓去服劳役,早拖儿带女四散跑得尽光。直到午夜之后,十分劳累的魏军官兵才进入梦乡。
 
再说入夜后,陈武在朱家桥、鲍家店等地安顿好将士以逸待劳,一边派人打探魏军消息,一边和长子陈脩联系当地绅士,来到龙王山与眠牛山之间的水库大埂上察看地势,酝酿战事……大约五更时分,在当地民众的帮助下,陈武率兵在水库大坝西侧挖开了一个口子,库水如猛兽一般顿时奔流而下,八里畈立成泽国。这突如其来的洪流让睡梦中的魏军不少人还没反应过来就被卷进河底到龙王爷那报到去了;一些哨兵虽然发现洪水袭来,但在这平坦地带根本无处逃生,与很多从睡梦中惊醒的士兵一样,有的抱住树木或爬到树上而躲过一劫,更多的则是呼爹喊娘地在水中扑腾、挣扎,那些水性差的最终还是没能保住性命而葬身鱼腹。洪流来得凶猛退得也快,不多时便销声匿迹。这时天已蒙蒙亮,孙吴军兵从南面涌来,擂鼓呐喊,声震天宇。魏军惊魂未定,又冷又饿,哪有心思应战,慌忙狼狈向北逃命。一夜之间,魏军从威风凛凛的追兵变成了落荒而逃的穷寇。陈武率兵长驱直入,一直追过三河方才收兵。此战,未动刀枪,未闻鼓角铮鸣,陈武没费一兵一卒而获大胜,大大地鼓舞了濡须口一线的吴军士气,以致这濡须第一战两军相持一个多月后,最终曹操不得不北撤。
© 2013-2022 古诗集 | 古诗词大全 诗词名句 古文典籍 文言文名篇 唐诗三百首 宋词精选 元曲精选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