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故乡三泉村
作者:admin 发表于2022-01-25 08:52 阅读(0)
我的故乡三泉村
朔州市境内海拔最高的是紫荆山,山下一个坡地上有个村子,名叫三泉村,这里便是我的家乡。三泉村因拥有三眼泉水而得名,而这泉水也确实是三泉村人的骄傲。
相传八国联军进攻北京时,慈禧太后携光绪皇帝出逃,途经三泉村,喝过泉水之后念念不忘,南行百里后仍遣差役回三泉村取水煮茶。想来,大清也是气数该尽,即便国难当头,皇城沦陷,当家的仍不忘享乐,大清不亡,恐怕是天理不容。李商隐曾感叹:“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此言不虚。
三泉村的三眼泉水,就在当街偏西的部位,在我小的时候,村民已经在泉眼之上建了水井。水井的南部砌起了水泥石头围墙,北部建有一堵宽阔高大的照壁(抑或纪念碑),印象中照壁上并没有写过“吃水不忘挖井人”之类的标语。水井还是挺大的,上面有四个水泥做的井口,每个口径约个半米见方,这便是我村西头、南头和当街人的饮用水源,我们叫它大井。
由于我父亲常年在外工作,挑水这样的重活就落在我母亲的肩上。我那时候还算懂点事,为减轻母亲负担,在我六七岁时就用一条特制的小扁担和小水桶,开始摇摇晃晃地挑水了,再大一点后就和长我两岁的姐姐抬水,几步一歇往家里挪。虽然累一点,但看到满满的水缸并得到母亲的表扬,也蛮有成就感。
后来村里大井中安了抽水机,水通过一个粗钢管送出去,有一段钢管横在井上,离地两米多高,像个“门楼”。这段粗钢管就成了我和小伙伴们的冒险之地。我们经常从一端爬上去,再从另一端下来。“门楼”中间有三个法兰,7、8岁的孩子要从上面爬过去非常危险,我每次爬过这几道法兰时都吓得要死,担心会踩空掉了下来,每爬过一次,就如同小死了一遭,心跳的厉害,但下一次还会傻傻地再爬上去,乐此不彼。
村里有泉,自然不缺水,有一条水沟穿村而过。我对这条水沟的最早记忆是我4、5岁的时候,有一天水沟里突然涌入了山洪,洪水在村南形成了一个回水湾,湾里水流稍缓,一晕一晕的小旋涡吸引了我,让我鬼使神差地向水中走去,不料几步之后我便没入了水中,失去知觉。清醒之后,我发现自己被包裹在被窝之中,母亲满脸泪水,和一众亲人焦急地看着我。可想,在我昏迷之际,母亲是多么地失魂落魄。可惜我那时太小,并不懂得一个母亲的提心吊胆和舐犊之爱。从那以后,母亲再也不允许我玩水,每天回家第一件事便是用指甲在我手臂上划一道,发白就是玩过水了,少不了和笤帚一顿亲密接触。我还算听话,所以到如今,我也没学会游泳。
除了这个水沟,村东和村西各有一条河湾,大井所在地是东河湾。
东河湾是全村人的福地,在我幼年时东河湾基本上没有成型的溪流了。村大队在东河湾种了胡萝卜、茴子白、蔓菁、白萝卜等蔬菜。秋天时,各家各户都能分到一些蔬菜用来腌咸菜,在那些食不果腹的日子里,村民冬天的蔬菜供应基本就靠这些咸菜。当然人口多的家庭,即便是加上腌制的嫩杨树叶,也未必够吃。东河湾两面是十几米高的悬崖,中间是下湿地,蒲草、蒲公英,秋蝉(学名蟋蟀)特别多,一到傍晚,整条河湾都笼罩在欢快的虫鸣之中。我经常和放牛的小伙伴们徜徉其间,捉蟋蟀,捡蘑菇,翻筋斗,其乐融融。偶尔有好嗓门的牧童唱上一曲《我的祖国》,歌声在沟里回响,犹如天籁之音。
西河湾对于儿童来说更有趣,因为它有真正的溪流。从村西出去,便是小溪的源头,几眼小泉日夜不停地缓缓涌送出潺潺的溪流,没有惊涛骇浪,没有一望无际,更没有深不见底,只有清清悠悠,只有浅浅细细。但它却并不单调,小溪中有绿绿的水草,有几近透明的小鱼,也有一寸见长的定子(小蚂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