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进城
作者:admin 发表于2022-01-24 21:00 阅读(0)
第一次进城
文/陈云
大同城,古称平城,北魏道武帝拓跋圭于天兴元年(公元398年)七月迁都至此,至太和十八年(公元494年)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共建都于此97年之久。前后经历道武帝、明元帝、太武帝、文成帝、献文帝、孝文帝共六位皇帝,成为当时北方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今日“魏都”之称由此而来。
大同市,有一句非常震撼的宣传语:“中国大同,天下大同。”数尽中外,它处实难与之比肩。
大同城,对我来说,是一个既熟悉更陌生的地方。
所谓熟悉,是因为我是大同市人,离大同市城东南18公里的高店村,是我农历癸卯兔年(一九六三)正月二十五日出生、童年和少年成长的地方;所谓陌生,是因为我从1980年12月入伍来到新疆,转眼已近四十年,即使间隔几年回大同市探亲,几乎与旅游过客没有两样,回也匆匆,走也匆匆,村里的人们见到我,总有些“乡音无改鬓毛衰,惊问客从何处来”的感觉。
1970年10月18日【农历庚戌狗年(一九七0)九月十九日】,我第一次进大同城,那年我虚八岁。
之日期所以如此确定,是因为三姨王喜英当天出阁。查证到了三姨王喜英结婚的时间,我第一次进大同城的时间就确定无疑了。
前几天,母亲就说要带我进城,参加三姨的婚礼。以前只是听别人说,城里有宽马路、大汽车,城里的人住楼房、点电灯,可城里到底什么样,自己也没有见过。这次能和父母亲一起进城,心里的高兴劲儿就甭提了。
17日下午,父母亲就开始准备。记得所带的东西中有豆腐、黄豆芽和绿豆芽。豆腐是村里的豆腐房做的,而黄豆芽和绿豆芽,是母亲托村里的几家乡邻们生的。
在我们晋西北农村,有这样一个风俗:谁家办囍事时,计划好时间,主家会将挑选好的豆子,送到家里孩子多、平时邻里关系较好、口碑好的几家人帮忙生豆芽,祈盼着这对新人成家后,早日生根发芽、一生多子多福。
当时姥爷和姥姥在平鲁县井坪镇工作和生活,三舅王和在大同市东关的房子窄小,况且在那个计划经济、凭票证供应的年代,三舅在城里要想买一些生豆芽的好绿豆、好黄豆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还有一条重要的原因是:我的父亲实际上是三姨王喜英和三姨夫郭敬仁结婚的媒人。
姥爷、姥姥此时在平鲁工作,曾经委托三舅王和及母亲,在大同给三姨找个合适的对象。
父亲是生产队赶骡车的,村里在口泉镇有一个类似于今天办事处的房子,是专门为车把式们落脚的,车把式们称之“粪店”。父亲的生母王大女此时改嫁到高庄村,其中的一个儿子冯四成与郭家关系不错,父亲从冯四成口里知道了郭家的情况,和母亲商量后,就想撮合这件事,把此时在平鲁的三姨介绍给郭家的二儿子郭敬仁。
父亲找到其生母王大女,一起到了郭家提亲。当时郭家的孩子们也多,条件一般,郭家父母对找外地的儿媳妇有顾虑。不过,说下个活口儿,两个人见个面儿再定。
那时的通信,往返半个月。当姥姥带着三姨从平鲁县井坪镇到口泉镇高庄村和郭家见面时,极有主见和眼光又当家做主的郭母立即同意,接下来就是两家商量着筹备婚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