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边的感动
作者:admin 发表于2022-01-24 14:38 阅读(1)
身边的感动
文翟国胜
我不认识张宜举,但对“张宜举”这个名字却非常熟悉,因为20多年来在《周口日报》或《周口晚报》上,几乎每周都能看到他的文章,尽管多是短消息,写的都是淮阳县曹河乡的事情,但时间久了,自然而然地也就记住了这个名字。
近日在周口的报纸上读了两篇怀念张宜举的文章,一是周口日报副总编辑王锦春写的《一个农民通讯员的新闻故事》,一是梁发占写的《怀念张宜举老师》,才知道张宜举是淮阳曹河乡的一位农民,自幼喜欢写作。上世纪九十年代初,随着周口日报的创刊,张宜举当上了淮阳曹河乡的土记者。20多年来,他笔耕不辍,是一位德高望重的老通讯员。他的家离周口日报社有30多里的路程,他经常骑一辆半旧自行车,拿着几十篇稿子送到报社各个版面的编辑室。很谦虚地让编辑当面改稿。由于他的稿子体裁面广,内容丰富,稿子的采用率很高。2014年8月7日张宜举突发脑溢血去世,享年74岁。“就在发病的头天下午,他还写了一篇消息。发病的当天下午,他还与经常搞新闻报道的同行商讨下一篇稿件的写作角度”。
这是一个平凡但不甘平庸的人,一个从不懈怠终生进取的人!我被张宜举的事迹深深地感动了——
感动于他的勤奋。为了新闻写作,他经常骑车下乡入户搜集素材,多年来跑遍了曹河乡所有的村村落落、沟沟河河。白天出去找新闻线索,晚上灯下苦思苦想写稿子。他隔三差五来报社,早上5点多就起床,拿着头天晚上写好的稿子,从曹河老家沿着乡间小路骑车来到报社。8点上班,常常看到老张站在报社大门外的台阶上,一顶发黄的草帽,一副老花镜、一辆破自行车,是他标准的搭配”。不在乎世人的眼光,不讲究条件的优劣,以出世之心入世,在自己选择的路上无怨无悔奋然前行。
感动于他的执着。老张年轻时就爱写作。街坊邻居回忆说,几十年来,他书房里的灯都是村里最后一个熄灭的”。年轻时有梦想这不足为道,可贵的是年过古稀还痴心不改,孜孜以求,左手放大镜、右手执笔管,夜半三更伏案写稿”。我本人也喜欢写点文字,但近年来常有懈怠情绪。面对老张这面镜子,扪心自问,还好意思说什么“年龄大啦,掂不动笔啦”吗?
感动于他的谦逊。老张上世纪五十年代已开始发表作品,但他从不张扬,见到年轻的编辑,仍是恭恭敬敬称“老师”,表达了对编辑的尊重,对知识的敬重。我意这一点尤为难能可得。许多人对名人、有成就的人、德高望重的人能做到谦逊有加,但对年轻人、比自己地位低的人、学业上不如自己的人就不以为然,习惯于倚老卖老,放不下架子,殊不知越是这样越讨人嫌;相反,越是谦虚谨慎,不把自己当回事,越能赢得人们由衷的尊重。
斯人已逝,精神长存。喜欢舞文弄墨的朋友学习老张的,最好地行动就是永不放下手中的笔,在当好伟大时代的建设者、见证者的同时,努力当好记录者,或深或浅地给后人留下历史的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