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南京,必来中山陵,缅怀一代伟人
作者:admin 发表于2022-01-24 12:09 阅读(0)
南下金陵之二
原创 邵桂娟 风中幽兰
来南京,必来中山陵,缅怀一代伟人,回首风云岁月,既是对孙中山先生的敬重,亦是对自己灵魂的涤荡。
中山陵,早在三年前我就来过,那时恰逢梅花初开,白梅素洁暗香,红梅妖娆作彩,红白双梅更是一静一动相得益彰,初春的中山陵,微寒中的庄严,如孙中山先生眉宇间的冷峻,让人感受着他一生为真理呐喊的力量。相对于初春的料峭,初秋的中山陵多了些许的温情,尤其是博爱坊,上有孙中山先生手书的“博爱”两个鎏金大字,在午后的阳光里,熠熠闪亮。孙子中山先生生前最喜手书这两个字赠予他人,这也是南京也称作博爱之都的由来。
八月的天气,北方秋意渐浓,而在南京,似乎还停留在夏季,陵门两侧对称站立着的十棵黄杨球树翠色欲滴,它们是一年四季常葆绿色的,也象征了孙中山先生的精神。而那六株千头松,只闻其名就能感知它的名贵,伞样的树冠,互相簇拥着,安宁静美。品味着两行绿意前行,不远处就是一对汉白玉的石狮,形态逼真,想来陵门有它们把守,磅礴的气魄,就能护卫先生的安睡了。
中山陵的中轴线上的正中,安坐着陵门。陵门前是一片开阔的空地,据说能容纳一万多人,及目向上,尚有20级石阶。花岗石平稳地托着着瞻览者的脚底,把人一步步托至陵门前,在门前空地站定,细细品摹门上的斗拱、梁、枋等处的花纹,为它们的精致精美赞叹。陵门上覆着蓝色琉璃瓦,正门上方有孙中山先生手书的“天下为公”的四个鎏金大字,端庄朴实、雄迈俊逸的石刻,让整个陵门愈发气势恢弘。
走过同样覆着蓝色琉璃瓦碑亭,面前迎来了高高的石阶。石阶是中山陵建筑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把牌坊、陵门、碑亭、祭堂有机地连接在一起,形成了庄严雄伟的“警钟形”整体。中山陵的设计者和建筑者,巧妙地把392级石阶分成10段,这种布局,独具匠心,颇有特色。由下向上仰视,只见台阶,而不见平台;但从上向下俯视,只见平台,而不见台阶。面前这339级石阶,就要把我们这些瞻览者送入祭堂。踏步这些用苏州金山花岗石砌成的石阶,心中默念着一些数字的含义,392是全中国的3亿9千200万人,339象征国民党当时参众二院的人数,290阶石阶分成的8段,象征了三民主义五权宪法。普通的数字,在这里却代表着那段永恒的历史,让我们这些观瞻者不由不用心铭记。
祭堂就在面前,我知道先生的坐像就在里面,他正在凝重地注视着南京,俯瞰着整个中国,他一生追求民主,所以祭堂就设计成蓝色屋顶灰白色墙身,香港花岗石砌成的祭堂外形,宁静端庄。镂花紫铜双扉的三座拱门,门楣上分刻“民族”、“民生”、“民权”字样,由张静江书写六个鎏金篆字,在中门上嵌总理手书“天地正气”四个鎏金大字,高高耸立的祭堂,在秋阳的映照下,越发凝重。悄步进入祭堂,孙中山先生身着长袍马褂,高额广颐,手持一本长卷,正用深邃的目光注视着前方,凝重的身躯,给人难忘的启迪。
虽然很想观瞻孙中山先生的卧像,却因墓室已禁止对游人开放而止步于此。面对先生墓穴的方向,脑中映出一个安睡着的身躯,他是鲜活的,他曾是那么不辞劳累奔波在世界各地,为新中国的明天呼喊,传播着星星之火,他为国家大计呕心沥血,“三民主义”是他毕生的追求。而今,长眠于紫金山麓,先生能否长抒胸中那口虎啸?
中山陵,一代传人的陵寝,历代民众的课堂。假如每个观瞻者都能立于先生像前,深刻体味先生一生所愿,心中坚定了对真理信心的执念,先生自是于天宇中发出朗朗笑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