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诗人: 白居易 王勃 王维 孟浩然 李白 杜甫 李商隐 | 宋代诗人: 辛弃疾 苏轼 柳永 李清照 王安石 欧阳修 | 清代诗人: 龚自珍 曹雪芹 钱谦益 纳兰性德 王国维

一座大院与文化兴衰——读散文《绝唱》有感

作者:admin 发表于2022-01-24 10:06 阅读(0)

一座大院与文化兴衰——读散文《绝唱》有感

     一座大院与文化兴衰

            ——读散文《绝唱》有感
   
                  文/马春英
 
     写在前面的话:
     韩小蕙,是我从八十年代末就开始关注和喜爱的一位作家。她早期的作品集《自嘲》和《体验自卑》都买过,至今仍珍藏在北京的家中。她的早期作品《我的大院  我昔日的梦》得到了文学界许多名家的首肯。也可能是那座落在东单附近的大院,与我从小的成长环境不远;也可能是作家韩小蕙与自己年龄相近,从她的文字中读出了许多我们之间的共鸣;也可能是她的才气和文字中的儒雅一下吸引了我。总之,我一直关注着她的作品。
     韩小蕙也是70届,所谓“初中毕业”后进工厂一干就是八年。恢复高考后她考入南开大学中文系,1982年毕业后到光明日报社工作。1985年起任文艺编辑和文化记者,1991年起主编《文荟》副刊。1992年,她在《文荟》发起了“永久的悔”散文征文活动,请学术大师季羡林先生打头阵,陆续编发了一大批感人肺腑的好文章,在社会上引起了热烈的反响。我也是她的忠实读者,“永久的悔”中的散文我基本都读过,并做了剪贴本。女儿本科大三回北京实习时,恰好在光明日报社文艺部,投奔到韩小蕙门下。因而有一次韩小蕙在南开大学举办一个文学作品研讨会,女儿出席时,我也去蹭听,并在研讨会间隙,如同粉丝见到了偶像,与韩小蕙有过简单的交谈。印象中她是一位非常有修养的知识分子,对人谦和而低调,给我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前几天,在《2016年中国散文精选》中,我读到了她的散文《绝唱》,读后非常喜爱,因而有了下面这篇读后感。
 
 
 
    《绝唱》 是原载于《上海文学》2016年第3期的散文,是作家韩小蕙近年的又一篇经典力作,曾获“禾泽都林杯”诗歌散文大賽一等奖。获奖散文《绝唱》,以她成长的北京协和医院宿舍大院,这些超过百年历史的建筑为原形,讲述了大院历史的变迁和一步步走向衰败的历程;讲述了其中人物的命运和因历史的起伏而产生的悲欢离合故事;从而反思了文化的兴衰、表达了一位有正义有良知的知识分子,对历史不能告诉未来的痛心疾首。《绝唱》表面看是写一座大院,实则是在写一段历史。看后令人感慨良多。
     这是一篇篇幅较长的散文,全文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写位于东单附近的协和医院宿舍大院的特点:首先是深宅大院,深到占据了两条胡同之中的全部空间,大到差不多有天安门广场那般大。其次是大院的由来和历史背景。这座大院托福于协和医学院的成立,是当时给被医院聘用的美国医生提供的宿舍,建筑学家们称它为“美式乡间别墅”。它曾经是一个偌大的欧洲小世界——绿草如茵,中间高耸着巨型花坛。树影婆娑之间是一条翠柏簇拥着的石板路,通往一座座二三层小楼。小楼全部是哥特式建筑,平台尖顶,米黄色的大落地门窗,楼内诸陈设如壁炉 、吊灯、百页窗等全部来自欧美,墙外爬满了茂盛的爬墙虎┉,整个院落完全是一派西方乐土!然后作者写了这绿树浓荫、绿草如茵、四时鲜花不断的大院中花草们遭遇的三次灭顶之灾。
     如果说第一部分写的是物,那第二部分写的是人,写了大院里16座小洋楼的几次“易主”。第一次是49年前,大院里的住户全部是金发碧眼的洋人,大院里规矩多多。不准在院内骑车,不准在院内大声喧哗,不准摘花折草;其次是等级分明,不准佣人随意在大院甬道上大摇大摆,洋楼后面有他们行走的通道等。第二次是新中国成立后,美国人撤走了,小洋楼换了新主人,都是协和医院的著名专家、学者、教授。很多是吃过洋面包的“海归”,因此有些“残渣余孽”的规矩还是被延续了下来。
© 2013-2022 古诗集 | 古诗词大全 诗词名句 古文典籍 文言文名篇 唐诗三百首 宋词精选 元曲精选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