饭盒
作者:admin 发表于2022-01-24 00:41 阅读(0)
饭盒
作者:徐淑之
春节的时候,在母亲家里进行大扫除,清理大柜头时发现了一个老物件一一饭盒。这可是有年头的老“古董”了,我小的时候还经常用它喝水。饭盒完好无损地放在大柜头的角落里,它在无声地记载着深沉的岁月。
这个饭盒也不是什么值钱的东西,是一个很普通的老饭盒,现在也很少见了,样子也不怎么好看。饭盒和盒盖都是铝材质的,饭盒既没有保暖功能,密封的也不严实。因时间久远,饭盒漆的颜色磨损的花里胡哨,但是还能看清原来的颜色。那是一个古铜颜色的饭盒,表面坑坑洼洼,凹凸不平,有的地方露出了一块块白花花的铝点子,饭盒的底部凸出,放在桌子上有些倾斜,给人一种站不稳的感觉。这个饭盒是扁园形的,长16厘米、宽9厘米、高13厘米,一个用铝片制成的扣鼻用铆钉死死的镶在饭盒的一边,不知其用途。饭盒的两边呈圆弧形,一段铁丝拎牵着饭盒两边的铆钉,成为一个提式饭盒。
母亲对我说:“淑之别看饭盒其貌不扬,它可是有年头了,怎么也得有八、九十年了,老年人都叫它牛腰子饭盒。你奶奶拎着它走过了战乱时期,走过了无数艰难困苦的日子”。我不知道饭盒是什么时间生产的,也无法考究饭盒的来源。破旧的饭盒真的不一般,他至少陪伴了我们三代人。战争年代,徐家被日伪抢光、烧光后,奶奶身上背着用包袱包好的几件换洗的衣服和盘缠,手里提着装着食物的饭盒,带着幼小的儿孙到处躲避,先后躲藏在禹城后楼村、济南、济宁。在济南躲避时,因政府供给的生活费有限,奶奶为了补贴家用,起早贪黑地糊火柴盒。每次去火柴厂来回一趟尽一天的时间,因为人多都要排队,挤挤攘攘,热热闹闹,点数、验货,合格后才能交货,然后再去排队领糊火柴盒的材料,每次奶奶都是用这个饭盒带着午饭。后来奶奶被组织接到茌北白官屯抗日根据地暂住。博平全境解放后,奶奶才回到徐河口居住,饭盒又被奶奶带回老家。
从1940年到1946年,奶奶在外逃亡的六年 间,饭盒始终陪伴着奶奶,奶奶三次遭到日伪的追杀,换了几个躲避的地方,直到病倒也没有丢弃这个饭盒。奶奶给子孙后代没有留下什么财富,也没有留下什么值钱的东西,只留下这个小小的饭盒。虽然这个饭盒现在没有什么用途,但是我们还是舍不得丢弃它,因为它曾经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它盛载着徐家三代人的故事;它见证了日本侵略者在中国烧杀抢掠的罪行;见证了我的祖辈和父辈们为了躲避日伪的追杀,在逃亡的路上艰难的行走,整天提心吊胆过日子;见证了我的父辈们在战火纷飞的年代,义无反顾地奔向战场杀倭寇的历史担当;它又见证了我这一代人的成长。
七十年代初,饭盒又派上了大用场,也展现了它的光彩。那时候乡村经常演戏,我二舅在韩屯公社大周村任支部书记,每年年前村里演戏,其中有样板戏《红灯记》,扮演李玉和的人在戏里缺少一样道具,那就是饭盒。那个年代手提饭盒的李玉和是人们心目中的英雄,二舅想起我家的饭盒跟电影《红灯记》李玉和拎着的饭盒一模一样,他骑自行车跑了几十里路来我家借道具“标准的李玉和饭盒”,用完后,等串亲戚的时候再给我们捎回来。连续几年大周村演戏都是用我家的饭盒当道具。
记得我小时候,每到夏天母亲就把饭盒当凉开水壶用,有时母亲去地里干活,我跟在母亲后边手里会提着装水的饭盒,提着饭盒走路也不敢很晃,晃得很了水会从盒盖的缝里渗出来,我把饭盒放在母亲干活的地头上,和同伴们去玩,渴了就到地头上去喝水。这种铝制饭盒放在什么地方也放心,即不怕碰,又不怕摔,携带也挺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