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诗人: 白居易 王勃 王维 孟浩然 李白 杜甫 李商隐 | 宋代诗人: 辛弃疾 苏轼 柳永 李清照 王安石 欧阳修 | 清代诗人: 龚自珍 曹雪芹 钱谦益 纳兰性德 王国维

我的月饼故事

作者:admin 发表于2022-01-22 09:27 阅读(0)

 我的月饼故事

 
作者 |刘开林
 
每到中秋节,我第一反应:要放假了,在外地工作的女儿就会回来过节了。而小时候,每到中秋节,我则会想到要吃月饼了,母亲又要做好多好多的月饼。
 
其实,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我们乡下人,很少说中秋节为中秋节,更多是说八月半;很少说月饼为月饼,更多是说糖饼。“八月半吃糖饼”,如同一首童谣,唱在孩子们的心里、梦里。
 
说是糖饼,也不全是以糖为馅,也有韮菜、豆角馅的,但都统称为糖饼。每年八月半的前一天,母亲都会把好多韮菜与豆角洗净、晾干、切碎,分别装到盆里,加些油盐拌匀,有时也会放些虾皮。父亲总会用空酒瓶把炒熟的芝蔴研碎,拌在白糖或者红糖里。接着他俩边包边炕。炕饼一般用煤炉,有时也用草锅。姐姐负责翻炕,我和妹妹、弟弟守在边上,等候炕熟了的糖饼出锅……
 
吃上真正的月饼大概是在我七八岁的时候,算一算应该是1973年或者1974年。那天是八月半的前一天,傍晚时分,大姑把我叫到她家里,关上门,从五斗橱里拿了块用纸包着的东西。大姑对我说这是月饼,让我就在屋里吃。我小心翼翼地打开被油浸透的纸,朝大姑望了望。大姑笑了笑对我说:“吃呀。”我才轻轻地咬了一口,嚼了嚼咽下去,甜甜的,香香的,那个味道似乎现在还能记得。这是我第一次吃月饼。大姑父在外地城市里上班,这月饼一定是他从城里带回来的。
 
再后来,每年八月半要到时,奶奶上班的商店里都会有月饼卖,但不是有钱就能买到的,得凭月饼票去买。一到这时候,每天晚上我都会被奶奶叫去帮忙。用纸把五块月饼包在一起,再用细草绳捆好,第二天卖给蜂拥而至的居民。每次帮忙时,奶奶的同事、李斜(注1)头李大爹(注2)都会叫我吃上一两块,他总是斜着头冲我笑一笑,然后说:“就当是开工钱的。”有月饼吃当然挺开心,干起活来我一点也不偷懒。
 
 
 
 
14岁那年,我到县城读书,第一次没在父母身边过中秋节。那天晚饭后,老师给我们每位同学发了一块月饼。我和吴同学拿着月饼,走在操场的跑道上。月亮圆了,如手中的这块月饼一样,似乎很清冷,周围只有几缕一动不动的云丝,孤独地向我们撒来一道道淡淡的光。从没离开过家、原本就想家的我,望了望天上的月亮,又看了看手里的月饼,眼眶湿润了。那刻,乡愁在我们心中如同小小邮票,我们默默地思念着亲人,慢慢地吃着那块月饼。
 
大学毕业回到响水,被分配在县里的一家食品厂工作。记得我一去报到,就投入到紧张的月饼生产“战斗”之中。厂里没什么月饼生产设备,除了和面和烘焙,所有工序都得靠手工来完成,“咚、咚、咚”的敲模声不分昼夜地在车间里响着,整个厂区人来人往,热火朝天。我是新来的,只能做一些简单的、辅助性的事。印象最深的是在仓库里付货。每天仓库外都簇拥着很多排队买月饼的人,东一撮,西一撮。更有甚者,有的竟然挤进仓库里,看护着刚出炉还滚热的月饼,冲着我们说:“我有小飞子(注3),我自己包装。”撵也撵不走。
 
晚上,陪妻逛超市时,看着摆放满满、印制漂亮的月饼礼盒,联想到一连串的月饼故事。如今,市场流通了,商品丰富了,再也不会有孩子因为能够吃上月饼而欣喜;交通便利了,通讯先进了,再也不会有孩子因为中秋不能团聚而流泪。现在的月饼,更多的是传统佳节的象征和符号,往往被作为礼品送来送去,没有多少人在乎好不好吃了,是不是馅料里缺了点什么?
© 2013-2022 古诗集 | 古诗词大全 诗词名句 古文典籍 文言文名篇 唐诗三百首 宋词精选 元曲精选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