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镇朱河的文化人彭秋生
作者:admin 发表于2022-01-21 21:27 阅读(4)
商镇朱河的文化人彭秋生
作者 彭桂生
何谓文化人?就是是指受过一定教育、有知识、有内涵、有修养、有文学品味、拥有良好学识和谈吐的人,在我们面前就有这样一位文化人。走进他的书房,只见地上堆积如山的是报纸,柜里琳琅满目的是书籍,桌上层层叠叠的是文稿,一股股油墨芳香顷刻扑面而来。走近他的身旁,七十有五的古稀之人,仍精神矍铄,面色红润,身体硬朗。虽然苍桑岁月在他额头刻下了深深的印痕,白发稀疏的他却思维敏捷,温文尔雅,谈吐自如,一点也不显老态。他就是一位用心、用情、用笔书写和传承本土历史(即:朱商文化、红色文化、纸质文化和彭祖文化)的文化人彭秋生先生。
一、让朱河人拥有一本自己的书
彭先生是一位土生士长的监利朱河人,他对素有“金朱河”、“小汉口” 之称(在清同治年间被称为“商民辐辏,最为殷盛”;商铺林立,买卖兴隆)、尤其是对布满深深车辙、七里欠三分的青石板街的朱河镇怀有割舍不掉的深深情结。是朱家河清澄的河水养育了他,在那里曾留下他少年求学的坚实足迹、寄托梦想和志向的美好回忆、在脑海里刻下了朱河百年沧桑的演变历史。在孩提时,就经常听大人们讲朱河商镇繁华的故事,了解到父辈13岁就随祖父从江西樟树离乡背井、到朱河大药铺帮工谋生兴家的过往,由此萌发了长大后立志报效祖国和家乡、为朱河人编写一本书的心愿。
人到中年,工作和家庭两副重担压得他喘不过气来,只有利用工作之余和退休前后,开始在漫长文字路上的艰难跋涉和耕耘,慢慢搜集整理原始资料。为了挖掘人文掌故、考证地名、核对百年商铺老店名号,不使漏过一条线索,他历经了千辛万苦,不厌其烦,跑遍了朱河大街小巷、老宅新居,寻师访友、查阅资料。他无数次实地调研,下武汉、上荆州,赴档案馆、进博物馆,进行资料采集,科学分析,合理推断,以利准确记载和把握历史脉络。每日伏案汇编,心无旁骛,夙兴夜寐。足迹千里,查阅百书,去粗取精,去伪存真,耗尽了心血,足足花了三年时间,一千多个日日夜夜,终于在2012年12月实现了自己的夙愿,编著出版了15万多字的《商镇:朱河史话》一书。比较全面系统介绍了朱河的历史,填补了百年来无一套完整文字资料记录的空白和缺憾,成为古镇居民回味历史、品赏民俗、聆听乡音、传播朱商文化、传承朱商精神的最好教材和文献资料,一时风靡朱河与荆南地区。县政协主席羿卫国和朱河镇委书记唐敦浩均欣然为此书作序,充分肯定了他所付出的艰辛努力和所取得的丰硕成果。
时年67岁的彭先生这才长长舒了一口气,深有感触地说:“朱河商镇,犹如一颗颗拂去了尘埃的珍珠,散发出璀璨的光芒。在幽谧的街巷中、清澄的河水间,可以欣赏历史的遗迹,探究民俗民情的渊源,觅得一份野趣,使浮躁的心灵复归宁静。”
二、本土人文历史不可遗忘
彭先生出生在风雨飘摇的旧社会,长在如日东升的红旗下,对中国共产党和伟大领袖毛主席怀有深厚的感情,他深爱家乡的那方热土,那一草一木,一砖一瓦,且一心扑在供销事业和用文字记录历史的爱好上。他收藏了许多珍贵的中外历史名著、志书和红色艺术纪念品,对本土人文历史怀有浓厚的兴趣,很想用一已之力来助推和发挥名人兴镇的效应。
前两年,他看到朱河下街有一块“京贡”横匾,很有研究价值,为了弄清真相,他与吴建国、丁少清三人同赴长沙、衡阳等丁氏祖籍地调查核实,确定为清朝乾隆皇帝所题所赐。又一次,听说三洲石岭村有一座明清时代的古建筑群和一座石牌坊,始建于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至今已有300年历史。又特约几位好友前往实地探寻,走访耄耊知情老人,最后弄清来龙去脉。为此他撰写出了《朱河发现清乾隆朝“京贡” 横匾》和《“石碑坊”的前世传奇与遭遇》的文章,向县政府和有关部门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和抢救历史遗存建议,两篇文章先后被《武汉晚报》、《荆州晚报》和《监利新闻报》、《腾讯网》、《新浪网》和《新华网湖北频道》等全国九十多家媒体转载和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