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人,那山,那乡愁》(散文)
作者:admin 发表于2022-01-21 13:24 阅读(0)
《那人,那山,那乡愁》(散文)
那人,那山,那乡愁
孟磊
人,一位老人,上世纪的一位老人!1969年被评为山东省林业劳动模范,1977年当选山东省第五届人大代表——肖光元!
树,一个人住在山上坚守33年,在2000多亩荒山上栽植松柏及各类树株400000株!
青山,昔日寸草不生的荒山,今天的国家森林公园,国家4A级旅游景区——新甫山。
青山如黛,绿嶂茫茫,极目苍翠云雾绕,满眼松柏入画来。置身于新甫山中,徜徉于林荫路上,绿树掩映是山水画卷,清风徐来则沁人心脾。每一株松柏,每一颗小草,每一条小溪,每一声鸟鸣都在向人们讲述着一段传奇故事,讲述那老人坚忍不拔的品格,艰苦奋斗的毅力。
下面是老肖的三段传奇故事:
第一节:三搬家
肖光元,山东省新泰市新甫山前赵家峪村一个普通农民,出生于1906年,几十年的讨饭、雇工生活磨炼出倔强的性格,解放后,翻身当家做主人又激发了他主人翁的意识。所以,在1950年,当毛主席号召“植树造林,绿化祖国”时,他积极响应,与其他社员一起在村东的太平顶山开始开山整地,育种栽树。随着时间的推移和非常人所能承受的艰苦,其他人都陆续退出,只有他凭着共产党员的信念和顽强的毅力,33年如一日,在山上安营扎寨,艰苦创业!
劳动人民是真正的英雄,智慧来自于实践。肖光元虽然没有文化,但他不论干什么事情都爱动脑子、喜欢琢磨。整个太平顶山一眼望不到边,栽树搞绿化,在别人眼里简直是老虎吃天,无从下手。而老肖则拿它当个大棋盘,全盘谋划,由易到难,从容不迫。由低到高,由下到上,三次搬家,逐步将2000多亩荒山,全部绿化成郁郁葱葱的茂密森林,国家级旅游景区。他闸山沟垒水坝100多条,修鱼鳞坑3000多个,修盘山道近2000米,所需石料全是自己就地取材,开山劈石。他自力更生,秋天采种,春天育苗,雨季栽树,没向国家伸手要一分钱,栽植松柏400000多株。
当初,1950年上山时,家中困难,,生活无着,靠两个儿子外出乞讨来维持基本生活。肖光元就靠野菜和儿子从嘴巴底下结余出来的干粮充饥,再苦再难,从不动摇。以山为家,以树为伴,以愚公精神为支撑,风餐露宿,坚忍不拔。
第一次安家是在山根水库旁用碎石头、山草盖了一个两平方米的简易房子,一住就是四年,把山底全部栽上树,完成绿化。第二次是向上3里路远的黑嘴子落户,奋斗两年,山腰绿化又完成。第三次向山顶黄金土进军,安营扎寨。随着山势越来越高,植树是越来越难。坡度大,土层薄,石头硬,无水源,劳动量成倍增加。这一切,都没有难倒这钢铁汉子,他以愚公移山的精神与大自然作斗争,春、夏、秋育苗植树,冬季就整山,开山劈石,垒树穴、砌坝堤、修山路。千斤重的石块也是他一个人摆弄,手背冻裂,手掌磨出血泡,对他来说是家常便饭,从没皱过眉头,打过退堂鼓。锤头、砍刀从不离身,不是垒石头,就是修剪树株,全天候劳作,一霎也不闲着。每一块石头都经他的手打磨,每一棵树株都浸透着他的汗水。像蚂蚁啃骨头一样到1976年秋2000亩荒山已全部绿化完毕,满山青翠,绿树成荫,松柏参天,花木繁茂。
现在这2000米的盘山石道路和三处茅草房,已成为红色教育基地,每年有万人次的共产党员都重走创业路,参观草石房,接受革命洗礼。
第二节:狼作伴
俗话说,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肖光元33年如一日,孤身一人,吃住在山上,白天黑夜地在山上转悠,接触山猫野兽是常有的事。也曾狭路相逢,短兵相接。儿女们为他担心,劝他下山,回家享福,颐养天年。谁知这倔老头坚定豪迈地说:咱山里人有句老话,怕狼怕虎不在山上住!这片林子是咱的命根子,前人栽树后人乘凉,我就是搭上这把老骨头,也要给子孙后代看护好这来之不易的青山绿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