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诗人: 白居易 王勃 王维 孟浩然 李白 杜甫 李商隐 | 宋代诗人: 辛弃疾 苏轼 柳永 李清照 王安石 欧阳修 | 清代诗人: 龚自珍 曹雪芹 钱谦益 纳兰性德 王国维

竹木之趣

作者:admin 发表于2022-01-21 02:09 阅读(0)

 文|梁耀华(广州南沙)

竹木之趣
 
记不起自己是什么时候迷上了竹雕和木雕,只是记得一旦和它邂逅,带给自己的是莫名的持久的震撼。
每次在园林或寺庙中游览,遇到那些挂在门头上用各种材料和各种刀法雕刻的牌匾和对联,特别感兴趣。在连一台傻瓜机也拥有不起的岁月里,遇到牌匾和木刻对联,流连又流连,趁别人不注意的时候,用手反复摩挲,在凹凸之间寻找线条带给自己的美感和快感。当有了相机后,别人拍的是风景,我除了风景,拍得更多的是竹刻和木刻作品。当手机也具有拍照功能之后,就更方便了,不用胶卷,也不用冲洗,直接就可以把拍下来的照片在手机上翻看。于是,每年暑假外出旅游,那些挂在全国各地的寺院、园林、回廊等地的牌匾楹联,便成为了自己镜头中的主角。各种风格的篆文、行草、魏碑等书法体固然妙不可言,不同刀法刻出来的作品,其艺术风格也同样让人迷醉。
有一次经过南沙镇大冲村的一家木材厂,进去找到了一块像船一样的木块,有点喜出望外。根据木材的形状,考虑了很长时间,觉得刻隶书比较合适。于是选择了“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的名句,分两行,刻好后,本来想赠送给正在读初中的侄儿,刚好遇上学校换了一个从湖北名校招聘回来的校长,加上学校准备开办高中,事情特别多。在匆匆忙忙中,根本没有时间去修整它了,更别说给它上油漆了。放置在办公桌上,时间久了,尘封渐厚。
某日,一个毕业于华中师大的湖北籍女同事来我办公室,偶然间见到这块木头,喜上眉梢,向我索取。本想婉拒,转念一想,钟子期以领会描绘“巍巍乎志在高山”和“洋洋乎志在流水”而与伯牙为知音。她喜欢,也是木雕的知音啊。于是客气了两句“非常粗陋的物品,技艺也粗,时间长了,不喜欢了,就把它扔了吧”之类,她连声说“哪里啊,这是一件有自然之趣的艺术品啊,哪里舍得扔了?”。
一件未加工完的物品,居然也有人欣赏和喜欢,更坚定了自己学艺之心。周末,也专程去那些出售竹木雕刻作品的店铺,暗中用手揣摩、比划,经常窥之忘返。后来兴起了网购,在某网寻觅到如《中国竹刻竹雕艺术》(徐华铛著)和《郑宝根竹雕艺术》等书籍,进一步从理论上丰富自己,并在阅读中积累了欣赏雕刻作品的一点点素养。
等到又想动手试一下的时候,却苦于找不到合适的竹子。直到2006年的秋天,学校聘入了一位来自广宁的老师。广宁是广东著名的竹乡,竹子漫山遍野都是。于是冒昧地向她询问了一下,没想到她想都没想就答应我下次回家一定给我带点竹子过来,而她真的做到了。广宁至广州,广州至南沙,足四百里,三捆茅竹,几近百斤,一个弱质女子,百里送竹,情厚如山啊。这位老师姓罗,十多年过去了,依然记得她把竹子送到我办公室时的那个情景。欣赏之情,赠竹之义,越发坚定了竹刻之趣。
 
 
等到茅竹泡浸了月余,我取了一节中间有须似虬的竹,把多余的部分去掉,做成笔筒的形状。在笔筒的前面用草书刻上“广宁茅竹情”,后面也用草书刻上“南沙翰墨义”,旁边再刻上雕刻人的名字、印章。有空的时候就用砂纸细细地打磨,最后用绿漆涂抹,若有误涂的地方,用刻刀小心地把它剔除。印章处用印泥涂抹,红与绿相衬,为泛黄的竹筒带来极强的美感。为了确保质量,再三对竹筒内外观察,对瑕疵的地方再作修整。用清漆细心地漆上若干遍,放在阴凉的地方等油漆晾干就成功了。综观竹筒的全貌,字为行草,色绿;印章为篆,色丹。行草与篆书之间亦庄亦谐的装点,把简朴的竹筒变成了一件艺术品。抚摸着带有油漆清香的竹筒,有字的地方凹凸如壑,无字的地方光滑如镜。底部竹节的地方似怒髯勃发,硬得像铁一样。细细闻一下,竹的幽香,漆的清香,让人心旷神怡。本来想回报罗老师的赠竹之情,有一天偶然看到,由于自己粗心大意,把竹筒放在窗户边,在阳光的直射下,居然把筒身晒出了一道细细的裂纹。前后花了不少时间和心血,没想到却不慎被阳光烙上了一道败笔。说明自己的技艺还未精啊,而且这样的笔筒送之不雅,只好闲置在书台上,惋惜之余,歉意弥生。
© 2013-2022 古诗集 | 古诗词大全 诗词名句 古文典籍 文言文名篇 唐诗三百首 宋词精选 元曲精选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