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的写意》读后感
作者:十二阿哥 发表于2017-11-15 17:11 阅读(180)
原文:《牛的写意》——李荣汉 天空中飘不完的云彩,没有一片能擦去牛的忧伤。 牛的眼睛是诚实的眼睛,在生命界,牛的眼睛是最没有恶意的。 牛的眼睛也是美丽的眼睛,我见过的牛,无论雌雄老少,都有着好看的双眼皮,长而善眨的睫毛,以及天真黑亮的眸子。我常常想,世上有丑男丑女,但没有丑牛,牛的灵气都集中在它大而黑的眼睛。牛其实是很妩媚的。 牛有角,但那已不大像厮杀的武器,更像是一件对称的艺术品。有时候,牛们为了争夺情人,也会进行一场爱的争斗。如果正值黄昏,草场上牛角的铿锵,发出金属的声响。母牛羞涩地站在远处,目睹这一场因它而发起的战争,神情有些惶恐和歉疚。当夕阳“咣当”一生从牛角上坠落,爱终于有了着落,遍野的夕光摇曳其婚礼的烛光,那失意的公牛,舔着爱情的创伤消失在夜的深处。这时候,我们恍若置身于远古的一个美丽残酷的传说中。 牛仔任何地方都会留下蹄印,这是它用全身的重量烙下的印章。牛的蹄印大气、浑厚而深刻。相比之下,帝王的印章就显得小气、炫耀而造作,充满了人的狂妄与奸诈。牛不在意自己身后留下了什么,绝不回头看自己蹄印的深浅,走过去就走过去了,它相信它的每一步都是实实在在走过去的。雨过天晴,牛的蹄窝里的积水,像一片小小的湖,会摄下天空和白云的倒影。那些留在密林里和旷野上的蹄印,将会被落叶和野花掩盖起来,成为蛐蛐们的乐池和蚂蚁们的住宅。而有些蹄印,比如牛因为迷路踩在幽谷苔藓上的蹄印,就永远留在那里了,成为大自然永不披露的秘密。 牛的食谱很简单,除了草,牛没有别的口粮。牛一直吃着草,从远古吃到今天,从海边攀援到群山之巅。天下何处无草,天下何处无牛?一想到这里,我就禁不住激动:地上的所有草都被牛咀嚼过,我随意摘取一片草叶,都能嗅到千万年前牛的气息。听见那认真咀嚼的声音,从远古传来。 牛是少数不制造秽物的动物之一。牛粪是干净的,不仅不臭,似乎还有着淡淡的草的清香。难怪一位外国诗人写到:在被遗忘的山路上,牛粪已变成黄金。记得小时候,在寒冷的冬天的早晨,我曾将双脚踩进牛粪里取暖。我想,如果圣人的手接近牛粪,圣人的手会变得更圣洁;如果国王的手捧起牛粪,国王的手会变得更干净。 在城市,除了人的浑浊的气息和用以掩盖浑浊气息的各种化学气息之外,我们已很少嗅到真正的大自然的气息,包括牛粪的气息。有时候我想,城市的诗人如果经常嗅一嗅牛粪的气息,他会写出更接近自然、生命和土地的诗。如果一首诗里散发出脂粉气,这首诗已接近非诗;如果一篇散文里散发出牛粪的气息,这篇散文已包含了诗。 《牛的写意》读后感: 1、 开篇第一句很打动人,我知道,简短的句子里一定蕴含着某种意味,但是一直读到结尾,又连续读了多遍,仍然未能揣透作者的用意究竟何在? 关于牛的眼睛,那一段的描述很传神,牛的天真、灵气和妩媚我都曾是有过真确的体会的,经他一提起,多年前那些熟悉又不是很熟悉的牛们的形象就再一次地在我的眼前铺开了。牛的形体是高大、笨拙的,有时又是很狂野的,但是它们的眼睛,却无一例外,都是清亮的、幽黑的、纯净的,那是一种孩子般或少女式的眼睛,淡定、空阔、茫然,还有时不时的惊恐与惊奇。 2、 牛们的争斗是时常发生的,在我那时一个少年的眼中看来,都是属于小打小闹式的嬉戏玩耍,而且大多都是发生在上山或下山的途中。记得,村子通向山有一条很规整的石甬路,两边是一人多高的,笔直的,石头磊成的石墙,沟底的路上也尽是大小不一的浑圆的、椭圆的石头铺就。那条路很长,一直通到山脚。走在沟底的牛们有个毛病,从来不是分散的,而是你挨着我,我挤着你,挨挨擦擦的一长串,虽说并不是你争我抢,但那种执拗劲也真让人不好理解,为什么就不能好好地各走各的路呢? 上山的路上,牛们是比较缓慢的,就像我们常见的。但下山时,或许是由于地势的关系,牛们的速度是小跑着的,越是到村口,越给人以惶急冲动之态,很有些如人们回家心切般的急不可耐之感。 3、 有一点跟作者不太一样的感受:牛是有美丑之分的。有很多漂亮的牛:毛色纯正的、鲜亮的、黄油油的(不是浅黄,而是很深很重的釉黄),年轻的、健壮的、体型硕圌大的、姿态极其彪悍的;丑牛不多,但的确是有的,廋弱的,病态的、毛色斑杂的、独角的、独眼儿的。 在我看来,牛们跟人一样,大多数都是普普通通、没啥特色的,少数年轻健壮的,给人以活泼好动也好斗的印象;特别彪悍的都是公牛,尤其是牛角很长也很漂亮的、毛色黝黑的,那种威严与威武的气势,总是让你不寒而栗,只能远远地看着,是不敢太过去靠近的。 4、 牛们很少有你死我活的争斗,偶然发生了,看牛的人总是极力想要去把他们分开。当然,那是很危险的,但如果不去干涉、劝架,动起气来的牛们,互相拼斗厮杀的结果那是很可怕的。在牛官的干预下,牛们的争斗总是不那么精彩,让我们这些少不更事的少年们看的很不过瘾。 最后,争斗的牛们终于分开了,一眼便能看出谁胜谁负:快步跑开的,牛头高抬着,随着步伐一下一下上下不断摇动着,步态也有些慌乱的,那是战败者。而战胜者基本还会留在原地,头深深地低垂着,鼻孔里呼哧呼哧地喘着重气,牛蹄在地上狠狠地刨着,时而还会向着逃跑那一方去追上几步,然后再快速地转个圈子,这样折腾几回之后,慢慢地,它的头也会抬起来了,气息也平稳了,这时,一场不大不小的争斗才就算是真正地落下帷幕了。 5、 究竟是彼此戏耍玩闹,还是拼个你死我活的大动干戈,也很好区分,后者看上去场面更瘆人,蓄势时间长,拼斗的力气大、整个战役的时间也较长。若是遇上势均力敌的,时间就会更久;牛角纠缠在一起,彼此互不相让,中途还会保持那种姿态,互相喘着气休息一会儿。 戏耍玩闹就不同了,往往都是毫无预兆的突然袭击,轻轻地做个拼斗的样子,各自用牛角抵触几下,然后一方快速地跑开,再快速地跑回来,这样你来我往地几个回合,然后各自若无其事地继续走路。这种时候,牛官们也会远远地吆喝上几声,避免牛们由玩闹升级到厮杀。 6、 关于牛蹄印的描述也很传神到位,将它跟帝王的印章联系起来,就更是神来之笔了。牛蹄印确实是很重很深的,即使在坚硬的石路上,也会留下或长或短、或深或浅的印记。石墙上会留下很多的牛毛和牛角的划痕,经过大大小小高高低低的树木,树枝会被折断,树叶会被啃噬,不用说,树皮也会留下各种各样的斑斑印记。一直到现在,我仍然不明白,牛官们为什么要把牛赶到很高很远的山上去吃草,或许是牛的食量太大,近处山脚下、田垄边,很难满足那几十头牛的需求吧? 7、 都知道牛是会反刍的,但我猜不是所有人都有机会看到牛的反刍。那确实是很有意思的一个画面:牛在闲暇之时,是一刻也不停地在咀嚼着的。开始你不知道它们究竟在嚼着什么,嚼着嚼着,忽然有一团球状的东西,拳头大小,快速地从牛的脖颈下滑动到牛的嘴里,然后它便这样一直不停地反上来,嚼下去,嚼个不停。很安闲,很享受的样子。除非有什么东西打搅了它们的清净,它们才会抬起头来,暂时停止咀嚼,定睛地看一看。看上一小会儿,感觉没有什么意外和其他更值得它们去关注的,它们就会一如既往地上下颌左来右往,不停地嚼着、嚼着。慢慢地、沉稳地、优哉游哉地,安静地嚼着、安闲着滋润着。 在牛圈里,只有那些小牛犊们,才会不肯安分地跑来跑去,不像它的父母们那样嚼个不停。老牛对它们的这些子女们、侄孙们,往往都是不闻不问的,听任其自由玩耍。偶尔被小牛犊们不小心撞上了,才会跺跺脚,挪挪步。那眼神、那姿态,那分量,不像是警告,倒像是躲避,像是要给孩子们再腾出些地方的意思。 8、 牛蹄窝的景色,最好看的,的确是雨过天晴之后,但在我看来,那不是湖,而是闪闪亮亮的,一片一片的小镜子。镜子里映衬着的,除了蓝天、白云、树影之外,最多的还是我们自己走过时的影像,曲曲折折,连绵不绝地,一直跟随着、追踪着我们,直到学校、家门口,或是田间地头、山脚下。而山上的牛蹄窝,大多都是以前留下来的旧印,尽管里面也会盛满着雨水或露气,但那色彩总不如新踩下的蹄窝鲜明、耀眼,就像作者说的,那里边会有灰尘、树叶和其他的杂质。 泥泞的路上,为了挑些好走的干道,眼睛总是要紧盯着路面的,那蹄窝里的反光,晃的时间久了,会让你的眼睛很疲累。那时,就会比较喜欢微风的来临,在微风的吹拂下,蹄窝里小小的水面也会打皱起一层层、一道道的波痕,然后,镜面会被破坏,也就不那么晃眼了。更不用提,雨后天清气爽,微风吹拂在身上的舒适与宜人了。那时,在泥泞的路上,走走停停,蹦蹦跳跳,才是真的让人满心欢喜呢。 9、 “天下何处无草,天下何处无牛?”,这一句真是力逾万钧,又大气磅礴!相信每个人都能读出其中的味道,我若是再多说一句,也要很讨人嫌了。 10、 整体而言,这篇散文很有味道,在我看来是非常难得一见的,比我们以往在教科书上被人指派阅读的那些,恐怕还要好上很多。他用细致的笔触来描述牛,又用人的情感来诠释牛,所有的赞赏、美化、拟人都基于对牛的真实而具体的描述,用老婆大人的话来说,这个人至少要跟牛在一起生活几个月甚至是几年,不然是写不出这样的文字的。要我说呢,他不仅要对牛的习性很了解,通篇更渗透出来对人世间、对历史的反思和提点。 这篇散文的技巧性很高,写牛而达到此种境地的,在我有限的阅读经验看来,应该是没有人能跟他相媲美的。牛的眼睛、蹄窝、吃草、牛粪等,传神又极具韵味,恰到好处的形容,精准又优美,不会让你觉得华而不实,也不会让人觉得辞藻的浮夸不可信。关于圣人、国王、诗人的联想,轻轻一笔带过,点到为止,意蕴于文字之外,让人回味无穷。 最后,它是那么的短小精炼,相比于我这篇洋洋洒洒的读后感,除了赞赏敬佩之外,就只有自惭自愧于文笔的笨拙和天赋的匮乏了。我只希望,喜欢文字的人,都能像我一样的喜欢它! 2017.03.18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