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的邀请
作者:admin 发表于2022-02-01 08:45 阅读(0)
高岩,五九七农场退休教师,喜欢文学,热爱书法,黑龙江省教育厅,最佳书法指导教师,全国书法大赛三等奖获得者。
记忆的邀请
我写知青,不是因为冲动,我和知青相差十岁左右,论起来我们还算是同龄。
我写知青,因为我是知青的学生,每当我想起学生时代,便充满了一份感动。
65年,我就认识了知青,那时北京青年是他们的全称,他们是“老北”,来自北京。我知道北京有个天安门,我猜想他们是从天安门里走出来的,毛主席的话他们最爱听。
说他们是知青,其实他们啥也不懂,常把麦苗当成韭菜,常把蒲草当成大葱,吃口咸菜嫌味不对,说“六必居”才算是正宗。
上学了,我的老师就是知青,那时我才明白,他们啥都懂,言行举止都有丰富的内容,告诉我李铁梅是后来人,红灯不熄代代传送;喜儿是穷孩子,只有过年时才能扎上红头绳;告诉我,威虎山上有杨子荣,海南岛上有洪常青。他们真的啥都懂,吹拉弹唱样样行,琴棋书画个个通。
说是知青,其实就是些沒有毕业的学生,不知道是一时心血来潮还是一时冲动,才十六七岁,便踏上艰辛的征程。
说是知青,其实就是些孩子,他们只觉得他们的热血比别人鲜比别人红,在那个年代他们要用一腔热血书写壮丽的人生。
这些知青啊,大烟炮里,抡大镐,刨冻层,汗流浃背卧雪爬冰。
这些知青啊,沼泽地里,修水利,抗洪峰,细皮嫩肉叮满蚊虫。
扎根边疆不能空喊,安家落户,将誓言化为行动。
接受再教育不能乱说话,如果观点不同,会被游街示众,多少人因为一句话被划为"反动",要被批判,甚至批成“魔症”。
就是这些知青啊,北方的睿智,南方的精明,知青文化润物无声,让守旧的乡村获取文明的启蒙。
如今啊,这那些知青都老喽,真不知道他有没有勇气,在闲暇之余,给儿孙们讲讲那一段的光荣,孩子们能相信吗?他们会不会说你又在痴人说梦。
孩子们肯定不信。因为他们身披漫天霓虹,品味的是明星闪烁,歌舞升平。
还记得吗,那时候也过5、1劳动节,轰轰烈烈的劳动竞赛汇聚各路精英,售货员讲究一把抓,推土机讲究一铲平,近乎于刁难的项目,层层比武,最后产生劳动标兵。
还记得吗,救火烈士,排哑炮英雄,一个追悼会便慰籍了一个英灵,一个新坟坐落在荒丘下的野花丛中。
还记得吗,恢复高考像一声春雷,把你从昏睡中惊醒,命运的法码,你便压在了高考的天秤。
还记得吗,为了返城想尽各种办法,用药物加速心律让血压向上攀升,为病退创造条件,只为一份证明而死里求生。因为年轻,落下了终身的病痛。
还记得吗,一股春风解散了干校,拆除牛棚,拨乱反正,你再也没有什么家庭背景,家就像一块磁铁,你仍然是一只没有断线的风筝。
五十年了,在历史平面上,知青的足迹将会得到永恒。
回来吧,昔日皇城根下的少年,黄浦江畔的后生。
回来吧,看看轮椅上的师傅还能不能喊出你的姓名,慈祥的师母还会亲手给你烙几张爱吃的油饼。
回来吧,昔日的哨位不再是天寒地冻,早已是灯火通明。
回来吧,昔日的沼泽不再是水深泥泞,早已是阡陌纵横。
回来吧,当年的小芳已经儿孙满堂,那流淌泪水的小河两岸早已装满华灯,成了一道靓丽的风景。
回来吧,祭奠一下长眠的荒友,他是你过命的弟兄,再过若干年,有谁还知道脚下三尺掩埋着何方神圣。
回来吧,趁你还“年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