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诗人: 白居易 王勃 王维 孟浩然 李白 杜甫 李商隐 | 宋代诗人: 辛弃疾 苏轼 柳永 李清照 王安石 欧阳修 | 清代诗人: 龚自珍 曹雪芹 钱谦益 纳兰性德 王国维

嘎婆

作者:admin 发表于2022-02-01 07:04 阅读(1)

嘎婆

 洛  说

思念故乡不需要理由,往往一阵风、一场雨、一句话都可能让我们触景生情。在《土地上的亲人》一文的题记中,邹小芳深情地感慨道:“当我逃离了小城的车水马龙,静默于时光的一隅,开始回望故乡时,我的笔尖就触到了土地上的亲人。那些握过我的手、拥抱过我的身体、被苦擦亮的人,有的去了土层里面,有的怀揣希冀守着孤独的村庄。他们的每一个脚印、每一声叹息乃至每一滴汗水都坚实地烙在故乡的土地上,烙进我长久而痛惜的思念里。”
魂牵梦绕,思念当归。是的,无论我们走到哪里,都不会感觉那儿的风光比家乡好,那里的人们比家乡亲,这是人的一种心理,是对自己出生地的一种依赖。生在哪个地方,不管那个地方再贫脊,再落后,都没有人认为它不好的,毕竟那是我们的根。荐读小芳的《土地上的亲人》之《嘎婆》,让我们一睹为快。
------
 
我对嘎婆的念想全在一张老照片里。
现在,嘎婆正从镜框里向我凝视。她温和的目光穿过长长的岁月抵达了我。她端坐在那里,在涂着斑驳光影的柴门前,头上盘着好看的发髻,穿着那个时代的半大襟衣衫。母亲说,这是你的嘎婆最美的一张照片。
嘎婆脸上含着笑,欢乐像金色阳光在她额头隐约着的皱纹里跳跃,生动而温暖。
母亲向镜框里看嘎婆的时候,眼泪就哗哗地往出涌,在母亲的哭声里,我渐渐知道了嘎婆比黄连还苦的人生,我必须透过泛黄的照片和时光的磨损十分艰难地把它们打捞出来。
嘎婆出生在一个只长洋芋不生五谷的叫洋芋沟的穷地方,在吃不饱饿不死的荒寒年代,嘎婆是没有机会进学堂门的,自己还是个孩子,就给有钱人家带孩子,有钱人看她聪慧灵巧、手脚勤快,怜惜她在洋芋沟忍饥挨饿,就把她介绍给桑树街一邬姓人家当童养媳。
因为童养媳的身份,她没有少受裹着小脚、脾气暴戾的婆婆的虐待,更不幸的是她要依托终身的人是一个休了妻大她好多的男人,患有哮喘病,走个路都上气不接下气,嘴上还不离个水烟袋,打我嘎婆的时候就把水烟袋取下来当棍使。我没有见过的嘎公,他的形象完全是我从母亲的描述中还原出来的。
嘎婆没有文化,大字不识一个,但她是村上的妇女主任,说话办事干净利落,深受村人爱戴。家里的琐碎日子,也被她打理得井井有条。鸡一叫,嘎婆就从土炕上爬起来,担水、抱柴、烧锅、做饭,木风箱拽得呼呼响,青烟在屋顶扭着秧歌,灶房里飘着饭香。院子里的牲畜,一听见嘎婆的脚步声,拼了命地叫唤,鸡呀狗呀猪呀,她得一一伺候消停,也包括我那个只会躺在竹椅上一声接一声咳嗽的嘎公。嘎婆不裹小脚,有一双男人一样的大脚,她在自己的水田上汗流浃背地收割,再把稻子运回打谷场,晾晒、脱粒、拢谷秆,嘎婆仿佛有使不完的力气,她以为有无限葱茏的日子在前方候着自己。
可一年年下来,嘎婆拼尽全力,那块瘦寒的水田,还是不足以养活一家人。
我那患哮喘病的嘎公,在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两腿一蹬,享福去了,连告别的话都懒得跟嘎婆说。嘎婆哭了几天之后,她清瘦的身影又出现在水田里。
嘎婆四十岁不到就守寡,一个人拉扯着四个孩子,我母亲、我二姨小姨、我舅。嘎婆比以前更忙了,她要收更多的稻子让孩子不饿着,还要挣钱补贴家用,供孩子上学,她就这样熬着,熬着饥荒的日子,熬着苦寒的岁月,终于熬出头了,舅舅和小姨都相继跳出了农门,端着国家饭碗,再也不用跟着她顶着日头在水田里出力流汗。
母亲学习比舅舅和小姨还好,但为了帮衬家里四年级没读完就离开了学堂,走时还带着优秀班长和三好学生的光环,老师踏断了门槛做嘎婆的思想工作,嘎婆含泪拒绝,她是家里的老大,她该让着。
母亲没有跳出农门,就开始了和土地缠绕纠葛的一生。当母亲遮着红盖头,在欢快的唢呐和猛烈的鞭炮声里,在嘎婆或忧或喜的情绪里迈进我父亲家的门槛时,便有了媳妇儿这样一个沉甸甸、掷地有声的称谓,同时挑起的是与这个称谓一样沉重如山的生活。
© 2013-2022 古诗集 | 古诗词大全 诗词名句 古文典籍 文言文名篇 唐诗三百首 宋词精选 元曲精选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