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水之城
作者:admin 发表于2022-02-01 07:01 阅读(1)
洛水之城
洛 说
故乡是作家汲取才情的天然养料。如果说丹凤作家李育善的《走过丹江》是为丹江树碑的话,毫无疑问,洛南作家刘剑锋的《千里走洛河》应是为洛河立传了。
长篇纪实散文——《千里走洛河》,主要以洛河为主线,自西到东,顺流而下,辐射全流域,描写了四百七十多公里洛河两岸的历史、人文、风景、传说、典故、创业精英、民间风俗等等,目前已在陕西,乃至全国引起了强烈反响。
荐读刘剑锋老师的作品,让我们从洛水之城的历史变迁中感受洛南的沧桑巨变和历史渊源。
------
这是洛河上游最大的城市——洛南县城。
她有一个清澈而幽长的姓氏——洛。她是以洛河命名的众多城市中的一个。她属于洛河。
她与河南省巩义市守着洛河的头和尾。
洛南县城最早在武谷川,即现在的洛南东部重镇——古城镇。西晋泰始三年即公元267年始于武谷川设拒阳县。隋开皇三年即公元583年,撤拒阳县设洛南县,但治所依然在武谷川。32年后的隋大业十一年即公元615年,县治所由武谷川迁至清池川,也就是现在的洛南县城所在地。
唐诗人钱起在拒阳县治所迁至清池川100多年后,曾经过武谷川,看到废弃的故城街市零落,成荒草野田,甚是感慨,留下一首
《过故洛城》的诗:
故城门外春日斜,故城门里无人家。
市朝欲认不知处,漠漠野田空草花。
清池川符合古代设置治所城池的条件:南靠馒头山,北依40里梁塬,东有东石嘴据险,西有西石嘴扼守,中有一道清澈的小河——县河,易于攻守,固若金汤。县河在旧志有3名,即“武里水”“清池川”“里清川”,于县城东北约4公里处与石门河一起汇入洛河。
这座山城的年龄,超过1400年。
洛南县城始筑城池还在南宋。《范志》载:“金兴定二年(公元1218年),怀远大将军粘割子黑领洛南县事,始筑土城。”
但在唐代,在诗人眼里洛南县城似乎已经足够“繁华”了。唐人雍陶在洛南留下许多诗歌,唯这首
《洛中感事》是写洛南城的,城里似乎家家户户都是那么繁华,而城边则美女出没,流水映花:
洛城今古足繁华,最恨乔家似石家。
行到窈娘身没处,水边愁见亚枝花。
野花开古戍,行客响空林。板屋春多雨,山城昼欲阴。
唐人裴夷直曾任华州刺史、潼关防御、镇国军等,其所辖紧邻洛南,他的
《和周侍御洛城雪》写的就是洛南城:
天街飞辔踏琼英,四顾全疑在玉京。
一种相如抽秘思,兔园那比凤凰城。
《洛南县志》载:“明正统年间(1436—1449),县令张玑修城浚池并营造县衙。成化十七年(1481),县令王琪拓为周围三里三分的城池,墙高1.7丈,池深5尺。嘉靖十三年(1534),县令杨士元又筑为石城。”这之后县令徐旭在城北及东西处各修护城敌台1座,同时在城门左右各筑护城敌台两座,台上各为二重飞楼,并增修县衙前鼓楼,以居高临下远眺四周,利于防守。
万历二十一年(1593),县令洪其道又将城墙外墙的小石换为大石,用石灰砌成,内墙改沙土为粘土,较前更为坚固。当时有城门3座,东名“长春门”,西称“永靖门”,南曰“朝阳门”,北因靠山未建门,又在南门西边辟筑“恒庆门”,也叫“禹门”。万历四十七年(1619)又改石墙为砖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