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诗人: 白居易 王勃 王维 孟浩然 李白 杜甫 李商隐 | 宋代诗人: 辛弃疾 苏轼 柳永 李清照 王安石 欧阳修 | 清代诗人: 龚自珍 曹雪芹 钱谦益 纳兰性德 王国维

过年往事

作者:admin 发表于2022-01-31 13:41 阅读(0)

 过年往事

 
文/杨青林
 
 
 
“腊月八,眼前花,还有二十二天过年啦!”小时候没有电视、手机看,但是过年很热闹,过了腊八节,小伙伴们就天天盼着过年。大年三十,家家户户贴春联、挂灯笼,祈盼来年日子红红火火、幸福美满。辛苦、奔波了一年的乡亲们从四面八方赶了回来,一家人团聚,在噼里啪啦的鞭炮声和欢声笑语中,一桌一年里最温馨、最丰盛的年夜饭徐徐开启了过年的序幕……
 
磨豆腐
 
腊月二十前后,平日里清净的小山村渐渐热闹了起来,人们忙着置办年货,杀猪宰鸡,磨豆腐,酿甜醅酒,蒸馒头、炸油饼,忙得不亦乐乎。
说起磨豆腐,那时候家里都是自己做豆腐。因为村里只有一套磨豆腐的工具,大家就开始昼夜不停地排队做豆腐,这样可以节省烧水的柴火,也不耽误家家过年时都能吃上豆腐。做豆腐需五、六人配合才行,挑来甘甜的山泉水,用干树枝或玉米秸秆烧上水,一人不停的转动石磨,一人用小勺将泡好的黄豆准确地灌进石磨入口,于是,新鲜的豆浆就源源不断地流了出来。将磨好的豆浆过滤后倒入大锅煮开,点上适量卤水,一团团白花花的豆花子就飘出香喷喷的豆香味来。将豆花装入圆框内的布袋摇匀,最后压上大石板,等过几个小时后,又圆又大又结实的手工豆腐便宣告做成了。或爆炒、或清炖、或凉拌,纯正清香、口感极佳。记得有一次,堂哥帮我家抬做好的豆腐,由于刚下过冻雨,我脚下一滑,连人带豆腐一起摔倒在地,心想,这下豆腐成了豆腐渣了,顾不上疼痛赶忙爬起,扶起豆腐一看,豆腐完好无损!
 
捉鬼
 
记得有一年大年三十,堂哥一大早就来喊我,说去集市去捉鬼。我有点好奇,又有点亢奋和怯怕,一边赶路一边不停地问堂哥,世界上真的有鬼吗?鬼长什么模样?堂哥笑着说,今天我捉几个给你看。到了乡镇集市,只见十里八乡赶集的乡亲络绎不绝,摆摊的、置办年货的人山人海,服装、果蔬、蛋肉、百货应有尽有,叫卖声、欢笑声不绝于耳。堂哥带我在人群里穿梭,最后在卖鞭炮的摊前停了下来,堂哥看上了一种“二踢脚”鞭炮,平时二分钱一个,堂哥软磨硬泡与摊主一番讨价还价,最终一分钱一个,两角钱买了两包。堂哥送给我一包,说,这就是今天捉的“鬼”---原来,家乡把旧年三十最后一个赶集日,叫“捉鬼集”,人人都满怀希望想成为“捉鬼”钟馗,最后视供求关系消长变化看谁能“捉住鬼”,货物或比平时高出几倍被一抢而空,或低于平时价格甩卖。“捉住鬼”的兴高采烈,被“捉了鬼”的也无怨无悔。
 
看戏
 
过年我最喜欢看大戏。
所谓“大戏”,其实就是西北人熟悉的秦腔,以示其与木偶秦腔、皮影秦腔有所区别。从我记事起,村里每年从正月初六到初十都要唱大戏---据说是为了祈求新年风调雨顺、老少安康,要给本地山神唱四本戏,一直延续至今。到了开戏那天,小伙伴们就急急忙忙吃过午饭,穿上新衣服,早早来到村戏院,先玩一会摔鞭炮,再拿出亲戚给的几角压岁钱来,兑几个竹圈掷套摆在戏院边上的小玩具试试手气,尝一尝乡亲们像赶集一样汇聚在戏院边的凉粉、面皮、漏鱼、洋芋丸子等各种小吃。等到下午两点多,随着一阵震耳的鞭炮声噼里啪啦地响起,戏台大幕徐徐拉开,二胡、板胡、笛子、锣、鼓等乐器铿铿锵锵一阵喧闹,黑衣鲁肃带一队人马上场,后面白袍将军周瑜登台,一亮相,台下的嘈杂顿时归于寂静,虽然都是村里自己的演员,但是演员的举手投足有板有眼。一开嗓, 便是一句高亢入云的唱腔“狂风……吹动了……长江……浪,黄鹤楼上……有埋藏……”宛如天际来音,多少年过去了,后面的唱词以及其他的戏早忘记了,秦腔《黄鹤楼》开头这一句至今记得,高兴时偶尔也跑腔变调地吼一嗓子。
© 2013-2022 古诗集 | 古诗词大全 诗词名句 古文典籍 文言文名篇 唐诗三百首 宋词精选 元曲精选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