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那一把油纸伞 | 非遗
作者:admin 发表于2022-01-30 18:18 阅读(2)
江南,那一把油纸伞 | 非遗
烟雨霏霏,小巷悠长,撑一把油纸伞,袅袅徜徉,便是诗了。如果闭上眼,那把油纸伞,就走进你的梦了。
------
1
安徽泾县昌桥乡孤峰村,江南小镇。这里有省内唯一一家手工伞厂,那诗里的油纸伞,那词中的油布伞,就是从这里袅袅走远。
一间十几平的小房间,四面砖墙,木板吊顶。一把把油纸伞,红黄粉白蓝,图案各异,或静立于墙角,或翩然于屋顶。柔和的灯光衬映下,一室江南,恰如东风艳放花千树,逗引烟雨,心生凉意。着一袭旗袍或汉服,抑或便装休闲,撑起一把小纸伞,便有了情致悠悠。
伞柄竹质,光滑细长,最下端,竹节鲜明,纹理自然,俨然碧竹一根,有着清凉温润的质感。伞面油纸,或绘百花,或立仕女,微微一旋,伞风轻柔,散发着似有若无的恬淡芳香。撑开便是明丽,闭合仿若含羞。
油布伞较纸伞略重。伞柄更粗长,布面紧密厚实,以黄色居多。倘若说雨中行走的油纸伞,是一阙婉约词;那么,铮亮锃黄的油布伞在阳光下,则是一句句质朴明丽的诗经。室外有塘,水清如鉴,翠竹环绕。大大的黄布伞沿塘一字排开。伞面宽阔,若旗帜招展,艳艳烈烈。临水顾盼,丽影成双,衬着蓝天、白云、碧竹,美得让人屏住了呼吸!人立伞间,或凝眸静思,或灿然展颜,无一不在画中。拍照者云集,却不知自己也在画中。不期然间,这里成了闻名遐迩的“中国泾县最佳摄影点”。
除了传统的手工艺,婉约和诗意也一定是这油纸伞入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缘由吧。这份静气和精致,传递了宋词的温雅。它们远渡重洋,来到汉文化辐射之地,或仰慕汉文化之地,也流入各大影视城。油纸伞,便如一枚纸月亮,有它的引领,一步便可跨过时间的门槛。
------
2
厂长郑国民先生,一个温文儒雅的中年人。谈起伞,他如数家珍,滔滔不绝。
见我们对厅中那把四周漾着流苏的黄色大伞惊叹不已,郑总便跟我们说起了伞的起源和发展历史。那把明黄的大伞,在古代叫“黄盖”,顾名思义,是皇帝专用的。相传当年黄帝与蚩尤大战时,有五彩祥云罩于其顶,始胜。人便以为是这“盖”保护了黄帝,后来,皇帝用的伞就叫“华盖”、“黄罗伞”。晋《古今注 舆服》中有记载:“华盖,黄帝所作也,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常有五色云气,金枝玉叶,止于帝上,有花葩之像,故因而作华盖也。”
具体到伞的发明,民间传说不一。流传最广且有文字记载的是鲁班夫妻造伞。据说,鲁班在乡间做活,其妻日日往返送饭,常被雨淋。鲁便沿途建亭,然亭终不能随身携带。其妻云氏忽生一念:要是随身有个小亭子就好了。鲁班一听,如醍醐灌顶。遂仿亭之构建,裁布蒙于支架上,再按上手把,便有了世界上第一把“伞”。《史记》则云伞为大舜所造。我觉前者可信。
伞,最初被称作“簦”、“繖”。彼时,是用丝绸做面料,价格昂贵,普通百姓根本用不起。且就算有钱若没身份仍不可用。那时的油布伞完全是皇宫专用,“宝幢华盖列仙班”,是皇权的象征。而这种以“华盖”彰显身份的礼仪,还从中国传到了东南亚国家,且一直被沿用至今,成为外交接待的最高礼仪。2017年,我国领导人出访柬埔寨,一下飞机,便有柬方官员在其头顶撑一把明黄大伞,恭敬相迎。越南等国接待来访的国家元首,所用礼仪也莫不如是。
“伞”字,是到汉唐才出现的。当时,纸已出现。用廉价纸代替丝绸做伞面,大大降低了制作成本,老百姓才开始用得起了。“伞”作为雨具,真正普及到民间,则是在唐宋之后。名动世界的《清明上河图》中,据统计绘了足足有42把伞,可见当时伞的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