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爷庙的变迁 (二)
作者:admin 发表于2022-01-30 15:21 阅读(0)
老爷庙的变迁 (二)
文/清闲客
一大早,我骑上自行车,带上巩灵芝,向大庙沟而去。
走前,灵芝坚持要坐蓬蓬车,说是两个人两块钱就到了。骑车还要带人,上坡路,太辛苦。
我坚持要骑车,理由是:这辆旧自行车,曾伴我走了六年的山沟路。那时,路几处还不通,路面坑坑洼洼。
穿过村子,上了大路。现在路面加宽了,两辆大汽车也能让开道,沿河而上,路面平缓。
途经几处过去要趟河的路,现在都修了拱桥、涵洞。听灵芝说,现在村里人逢一四七到古城镇赶集,大多都不骑自行车了。自从县城东西两路公交车开通后,原来的蓬蓬车自然就进山了。每逢赶集,沟沟岔岔的人,一大早就在路边等着:洋芋、黄豆、苞谷、山药、山味之类的,都能赶集换钱了。车主免费拉运,只收人头一元钱。
------
不遇集的日子,来往的蓬蓬车也是不断。而且县运司每天还发一趟客车。直通南面山阳县的红河。这是去年开通的一路与山阳县最近的南北县级公路。
看到这平缓的公路,看着路边那一簇簇新建的房屋,听着这清澈见底的河水的欢笑声,我的心情好极了。
最近几年,高压线也架进了沟,光缆线架到了中心村,接收机更是布遍了山山洼洼。
当初,我带着粮饭,带着油盐,带着妻子而来。有了杨帆,这辆自行车实在带不动了,就推着走。离家四十里的山路,一走就是五个小时。可眼下,不到一个小时,已经走到小沟口了。
灵芝说:“老师,歇歇吧!”
“那好,也该歇歇了。”我每次来学校,都要在这儿大歇一会儿。上面的路更难走,从大沟分了西沟。
西沟口,上半里、下一里才有两户人家。过去,自行车推到这儿就要寄存。要么寄在下面,要么寄在上面,这是件比出力流汗还难的事。周末要回家,取车子是一大难事。若遇到主人在家,那算顺利。若遇门上锁,你只好耐着性子等。往往一等就是大半天。有时等到天黑主人未回,那只得从门缝留个纸条,“打道回府”。这儿的人,对老师特别好,千烦万烦都不厌。
------
这儿是个驿站,每次上来,先在河心那块儿大石上,洗洗滚汗的脸,缓口气,再用双手捧一掬河水,算作绿色饮料矿泉水。饿了,啃一块儿准备的烙馍、芋头,算是打饥。
自从妻子、女儿来这儿以后,这一歇时间更长。杨帆不到周岁时,小被子包得严严实实。这会儿才可让乳儿见见天、撒泡尿、拉拉稀。妻子掏出那大奶子给小帆喂奶水。哭啼声、乳奶声、小鸟叫声、河水哗哗声,构成了一曲命运交响乐。
然而,用长长的围巾攀着小儿,五花大绑一番。再看看脚儿、腿儿、肘儿是不是舒展,嘴儿、鼻儿是否透气,帽儿、鞋儿是否穿戴好。一切都好了,妻背着女,手里还提上几个袋子。我扛着粮袋,提着蓝子,一步一步向羊肠道上攀。此时呀,我鼓励着妻,妻支持着我。实在走不动了,打过肩,畅畅腿,歇三歇五的才拉到学校。
时间一长,我们也习惯了。家长、学生就更爱我们了。知道我们啥时间上来,早早就催着儿女们三五成群的在路口接。
想到这儿,我不由得看看灵芝,便问:“灵芝,你还记得你们几个,常来这儿接老师的情景吗?”
被冷落了多时的灵芝,看看老师那双出神的眼睛,想了想说:“我猜你在回忆过去,回忆那时候……那时我还小,只能给你拉小包。后来大些了,小帆也一岁多了,我和燕子他们几个争着拉小帆学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