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诗人: 白居易 王勃 王维 孟浩然 李白 杜甫 李商隐 | 宋代诗人: 辛弃疾 苏轼 柳永 李清照 王安石 欧阳修 | 清代诗人: 龚自珍 曹雪芹 钱谦益 纳兰性德 王国维

想往过年│年少记忆

作者:admin 发表于2022-01-30 12:18 阅读(0)

想往过年│年少记忆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这首王安石的《元日》之诗,形象而具体地描述了古人对“年”的认知和感悟。俗话说:大人望买田,小孩望过年,望,即期盼、等待之意。当然,小镇人对于过年也是相当期盼的。
一进入腊月,小镇老街上的各家各户就忙着张罗过年的事情了。首先是早早就将事先约好的裁缝师傅接到家中,在堂屋或厅屋摆开了阵势,量的量、剪的剪、缝的缝,一大阵人忙得不可开交。那时的布匹是凭政府发的布票、棉絮票按计划供应的,一人一年也才几尺布,不够做一套衣服的,但家里如果人口多孩子小就沾光了,原因是大人小孩的计划供应标准是一样的,大人小孩一拉扯,再托人找关系从商业站买点打折处理的布头碎脑,加上手工纺织的老土布,再将大人的衣服改成小孩的,染上色,那么一人套把新的过年衣服还是不成问题的。一个裁缝带个徒弟再加上家人从中帮忙了了扣眼,钉钉扣子,滚滚衣边什么的,怎么样一家也有三四天的活,而一年也就这么一次,指望着快有新衣服穿了。裁缝师傅请来家,说什么每顿也要搞几个菜,孩子们可以打打牙祭,自然十分高兴,加上又放寒假了,一天到晚疯得不见人影,童年的日子也就乐此不彼了。
 
平日里,农村有家境好的,劳力多的人家基本上都会养点鸡、鸭或养头把猪什么的,但只能自己吃不能带到市场上卖,这叫自产自销。如到市场上去买卖那就叫投资倒把,破坏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是要割资本主义尾巴的。何况一家人过年也就指望它了。进入腊月,选个日子把猪杀了,左邻右舍买一部分,换点零用钱。杀猪时,乡里乡亲们是要来“打猪晃”的,又吃掉一部分,剩下的就腌腌晒晒过年了。猪油则用盐码码放到坛子里,这是一家人一年的荤油,直到第二年再杀猪,这是好的人家。家境差的养不起猪,就只能买几斤猪肉腌腌,猪油有就吃没有就不吃了。那时吃商品粮的城里人可以按人头发放猪油票、猪肉票,而农村人是没有的。生产队的塘里每年要打一次鱼,各家各户按人头分几斤,再打点豆腐,仅此而已。在小镇老街上住的,有的有工作,拿着工资,有的是做手艺的,零花钱也活闹些,过年时全凭平时攒下来的钱打年货了。小镇人喜欢把半个猪座或猪腿整个腌起来,叫座腾,有点向南方人腌的火腿,腌好晒透白中泛红,油中透亮,十分诱人食欲。有的人家喜欢腌猪肝、猪蹄等。有的讲究人家将整个猪头皮连两个扇子一样的猪耳朵拌上生姜、辣椒、香料等卷入其中,用线捆成筒状腌好后起卤晒之,名曰顺风。猪舌头不能说成舌头而叫赚头,再加上腌只把鸡条把鱼等,也算是个肥年了。在腊月半之前,这些活基本上才忙罢。
 
------
 
灶神俗称“灶君”,其全称谓“东厨司命九灵元王定福神君”,又称“护宅天尊”。相传“灶神”是上天派到人间每一户人家,专司记录其一家的善恶行为的神,并于农历腊月二十四离开人间,返回天庭向玉皇大帝述职,所以这一天叫“送灶”或“谢灶”,为此这一天家家户户要置办祭品摆上灶台,希望“灶神”能向玉皇大帝说些好话,而正月初四日“灶神”爷要回到人间,家家户户又要“接灶神”,以求神灵保佑在新的一年里平平安安,发财致富。此外,又有“官三民四旦家五”之说,这是说做官的人会选在腊月二十三日送灶,平民百姓在二十四,而水上人家会在腊月二十五做送灶仪式。难怪城里人家送灶即小年是腊月二十三,城里人家做官的居多,这也就不难理解了。小镇老街上腊月二十四过小年也就理所当然了,而“旦五”已经基本消失,不是二十三即是二十四了。
转眼到了腊月二十四,是小镇人过小年的日子。刚参加工作来到城里,小年却是腊月二十三,我一头雾水,难道过年还有不一样的吗?难道真是一处一乡风吗?是不是淮河流域与长江流域的区别呢?实际上过小年也就是晚上那一顿饭而已,叫“送灶”,准备好祭祀的祭品,焚香、燃烛,意曰送家中的“灶神”回上天述职复命。后来查阅了有关资料,才把这个事情搞清楚。但对每年过小年、送灶神之事大都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者甚众。
© 2013-2022 古诗集 | 古诗词大全 诗词名句 古文典籍 文言文名篇 唐诗三百首 宋词精选 元曲精选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