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登保:感念师恩 | 人生回眸
作者:admin 发表于2022-01-30 12:02 阅读(0)
何登保:感念师恩 | 人生回眸
离开母校已经三十多年了,但是,一颗童心还留在师大校园的楼群与浓荫里,人生的美好忆念仍留在赭山镜湖间。
对母校的忆念,首先是对母校老师的忆念。
我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考入安徽师范大学的。恢复高考制度不久,学生考入大学,自视天之骄子,学无遗力;老师经历文化浩劫,用一种使命感,甘作嫁衣。许多在国内学术界知名度很高的老师都给我们本科生上课——祖保泉先生为我们开设《文心雕龙》,余恕诚先生为我们讲授唐代诗歌,李顿先生为我们讲授现代文学,汪裕雄先生为我们开设审美心理学……每一门课都向我们展开了一片神奇的世界,都让我们流连忘返;每一位先生都令我们高山仰止,都是我们读不完的大书。
在众多的老师中,周承昭先生没有授过我们的课,但因为一种机缘,从进入师大开始,我就得到先生的言传身教,先生成了我人生中最重要的引路人——
------
八十年代初,大学校园的学习气氛很浓,晚自习乃至周末,能在图书馆的阅览室占得一席之地成了我们一天中的奢侈。那里有琳琅满目的藏书,有严肃而不压抑人的读书氛围。也许,是从书海中吸收了一些滋养,也许是受到师大众多老师书卷气的熏染,刚读大二,我便不知天高地厚,做起了“陆机刘勰论形象思维”的论文,寻章摘句,铺锦列绣,自以为是一篇得意之作。于是,我拿去见周先生。周先生在浏览之后,微微地点了点头,然后告诉我:“一周后,我们再交流。”一周后,我如约而至。先生交给我文稿,我先是一阵脸红,继是万份感激。几乎每一页,他都用朱笔做了评点。有观点的纠正,有文字的修改。最让我感动的是,先生还就具体问题,为我开列了长长的书目。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我既叹服先生的饱学与一丝不苟,也惭愧自己的浅薄与少年轻狂。以后,我依照先生开列的书单,潜下心来读书,从《毛诗序》《典论·论文》读到刘再复的《性格组合论》余秋雨的《艺术创造工程》。读这些书,是我在师大度过的最充实的岁月。我常常一边读书,一边向先生请教。每到周末,我都踏着夕阳,走到先生位于凤凰山下的居所,那是我在大学阶段最愉快的时光。
------
我和周先生非亲非故,但他对我这个来自乡村的学生却关爱有加。先生希望我考研究生,继续深造。我却考虑到当农民的父母肩头的重担,考虑到几个近乎辍学的弟弟。于是,告诉先生,我想先参加工作。先生微微叹息,既而又支持了我的选择。为了不辜负周先生的期望,也为了自己的尽志无悔,我也在大四的上学期,草草地准备了一下,报考了祖保泉先生的古代文论研究生。临阵磨枪,失败自然难免,尽管专业课成绩遥遥领先,可终因英语以四分之差进入不了复试,我不得不面对着毕业分配。在计划经济时代,生长乡间,回到乡间,似乎也是天经地义,我回到了我读中学的母校——舒城晓天中学。辞别之际,先生看出了我的失落与沮丧,在我的毕业纪念册上写了两段话,一是孟子的语录,“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一是高尔基的名言,“要热爱生活,要对生活满怀信心”。带着对师大的依依不舍,带着先生的殷殷叮嘱,我走上了工作岗位。也许是少不更事,也许是自命不凡,从江南名城回到皖西山区,我的心中总有不平之气。过后,又逢父亲一病不起,撒手离去,我要和母亲一同承担着抚育几个弟弟的重担。那段日子,我的心是灰暗的,写给先生的书信也是感伤的。先生一次次给我写信,要我以“乐观主义精神和英雄主义精神对待当前的处境和工作”,“千万不要有任何消极的情绪,因为这是精神上的腐蚀剂”。没有这些鼓励,我真的可能沉入黑暗的深渊而不能自拔。面对失怙之痛,先生充满爱怜地安慰我。有一封信,至今读来,仍让我悄然动容:“看地图,晓天地近岳西山区,气候当较江南为凉,望多注意加飧保健。”因为牵挂着一个困难中的学子,先生才从密密麻麻的地图中,找到一个微不足道的山区小镇。在山区工作的时日,每每捧读先生的书信,我都有如从朔风凛冽的户外来到冬日雪夜的炉边,先生温暖的话语,融化了我心头的寒冰,先生高尚的人格,荡涤了我心灵上的尘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