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诗人: 白居易 王勃 王维 孟浩然 李白 杜甫 李商隐 | 宋代诗人: 辛弃疾 苏轼 柳永 李清照 王安石 欧阳修 | 清代诗人: 龚自珍 曹雪芹 钱谦益 纳兰性德 王国维

彭德和: 瓦屋和草房

作者:admin 发表于2022-01-30 10:53 阅读(0)

彭德和: 瓦屋和草房

 上个世纪,特别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前,乡村大都是草屋,就是城里也还有不少草屋。六安城里就有草市街等。那时有瓦屋就是富人家了。

我说的瓦屋和草屋是上世纪七十年代前在同一地方相连的两个大庄园,一处全是瓦屋,一处全是草屋。关于这两个庄园,还有一些传说故事——
两个庄园的人同姓同宗,都姓李,位于东西淠河交汇处下游两公里、横排头水利枢纽工程上游两公里处,一个叫高峰村的地方。
这两个庄子是两个老弟兄留的。瓦屋庄子是老二李鸿乾的子孙,草屋庄子是老小李鸿同的子孙。(事实上都是老小李鸿同的后代)李氏兄弟本来有兄弟三人,老大李鸿章和晚清名臣李鸿章同名,但过世较早。俗话说九李十三张,他们和名臣到底是否一家无从考证,只不过和名臣是同时代人。但李鸿章这个名字到是给老二李鸿乾带来了人生的转机 ,也是瓦屋奠基的根本。
  李鸿乾,字林森。一米八几的大个头,四方大脸,浓眉微翘,给人一种不怒自威的感觉。他识字不多,老大过世后,一家靠他挣钱养家。老小李鸿同和他长得差不多,爱舞枪弄棒,他父亲偏爱老小,就让他跟人学武,拟考武举人。李鸿乾虽然识字不多,但人特精明,遇事不慌,大脑来得快,嘴特会讲,而且思路清晰,被当地人称为铁嘴。有一年当地一个赵姓人家和一个吴姓人家打官司,因吴姓人占了赵家的坟地,还依仗自家有点实力,硬说这老坟山是他吴家的,说是赵家占了吴家的坟地。赵家势单力薄,官司在乡里就输了,马上要到六安州里打官司。赵家就来找李鸿乾。出于同情和正义,李鸿乾答应帮他打官司,但又不愿得罪吴家,只能在暗地里帮忙。在问清了缘由和在乡里的情况后,他告诉赵家,这官司在州府是小事,他们不会下来查看,只会在州府大堂上询问查证。你们两家都没有坟山凭证,就看你在大堂上如何回话了。大堂老爷肯定要问你们一些情况,如问你们家的坟何时安葬的,有无坟框,挖没挖排水沟等。现在是吴家要占你地方,又是他先告的,老爷肯定先问他。他是占你的坟山葬的坟,肯定在后,还会说你那是野坟,说他家的坟年年挖排水沟,年年包坟。老爷问你时你就说你家近两年都未挖排水沟,说原来挖的老水沟已长满草皮,不要年年挖。只是年年包包坟而已。只要这样回答就行。果不其然,老爷在听了两人的回答后把吴家呵斥一通,并说,你吴家明明是后葬的坟,怎么说是在赵家前呢?哪有老坟年年挖排水沟的?此后不许再找赵家麻烦,这坟地是赵家的,还要吴家在当年大寒时把坟起了另葬别处。此后,在四乡八邻里,只要出现什么官司之类,都去找李鸿乾,他的名声也响起来。
他生活的年代在光绪年间。那时淠河两岸,秋收后就没有农活了,一些有门路的人就出门做生意,把大别山的茶麻运往合肥、蚌埠、徐州、济南等地,再从外地运回丝绸棉纺等。李鸿乾家每年都收有一些大麻、茶叶。开始他就用扁担挑着到合肥等离家近的地方去卖。后来近地方卖不上价,有人就往远的地方。但那时闹匪,往远的地方人少了不敢去。很多人就来找李鸿乾,要他领头。他就带领十几个人走蚌埠,闯徐州。他们昼行夜宿,有好多次遇到小股的强盗(那时太平天国已被压下,很少有大股强盗),他们十几根桑榆大扁担一起上,强盗们也害怕,只能乖乖退去。李鸿乾的名声越来越大,来他这里要求跟他出门的人也越来越多。后来他不再用扁担挑了,改用独轮旱车,就是像淮海战役民工推的那种旱车,一般一个人用肩挑担子,就是劲再大,也挑不到两百斤,只能挑一百来斤。可旱车一个人能推四百斤,前边如有人拉,可推五、六百斤。他的旱车队从开始的三五辆,慢慢发展到十几辆,二、三十人上路,跑远途每辆车两个人轮换推,每辆车都带两根大扁担,以防车不能到时就肩挑,也带防强盗。
光绪二十几年的时候,由于他的辛勤努力,家境有了好转,老小李鸿同考上了武举。但是清政府末年对武举不重视,没给任用,他老小只能在家开馆收徒以谋生计。这时父亲已去世,兄弟也分了家。他膝下无子,老小小孩多,六男一女,负担很重,分家时很多东西包括几亩地都给了老小。为传宗接代,他抱养了老小的长子李以鳌为嗣。
© 2013-2022 古诗集 | 古诗词大全 诗词名句 古文典籍 文言文名篇 唐诗三百首 宋词精选 元曲精选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