岛城那些曾经的“名牌”(二)
作者:admin 发表于2022-01-29 21:01 阅读(0)
岛城那些曾经的“名牌”(二)
青岛曾有“山东大学”,五十年代迁至济南。后有三大“高校”:“山东海洋学院”、“山东化工学院”、“青岛医学院”。“山东海洋学院”在大学路沿鱼山路周围。绿荫环绕,苍翠欲滴。1956年“山东大学”乔迁济南后,在旧址由其“水产系”“海洋系”扩建而成。数十年间,隐隐成了我国海洋研究的巨擘。南海路《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我国海洋科研的顶尖学者,百分之七十安身于此。改革开放后“山东海洋学院”更名“中国海洋大学”,数十位两院院士齐聚于此,更显其在国内科研的地位,及“名牌”学府的风范。
“山东化工学院”,在四方“胜利桥”旁边的郑州路。改革开放后兼并了“青岛橡胶工业学校”,更名“青岛科技大学”。其“橡胶“、塑料”、“纳米”、“自动化”等专业研究,国内领先。
“青岛医学院”,在“大庙山”旁边的黄台路。原本是建国初期的“青岛工学院”旧址,1956年其迁徙内地后,重组扩建而成。改革开放后并入“青岛大学”。其依托“山大医院”增辉不少,岛城五大医院的名医,几乎都是其兼职教授。
岛城还有两所原1958年高校下马组建的中专:一所“山东冶金建筑学校”后来升格为“青岛理工大学”。一所“青岛纺校”,后升格为“青岛纺织工学院”,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合并“青岛大学”。两所学校都在四方抚顺路一带。还有一所“青岛商校”,在河北路。后迁至上清路,改名:“山东饮食服务学校”。上世纪九十年代升格为“青岛酒店管理学院”,选址李村东边。是齐鲁大地著名的商业餐饮高等学府。
改革开放以前,岛城周边,胶州湾、大沽河流域的农业“名牌”较少。这与农业科技含量不高,普及维护不够有关。但人人熟知能详的“即墨老酒”、“莱西沙窝梨”、“胶州大白菜”、“即墨地瓜干”。后期的平度“大泽山葡萄”、“马家沟芹菜”,胶南“泊里红席”“红岛蛤蜊”,即墨的“湍湾大蒜”、“蓝村大米”。以及“流亭猪蹄”、“李村脂渣”、“王哥庄大馒头”等,无一不盛名赫赫,传遍坊俚。这些“名牌”产品,有的至今犹存,或举步维艰;有的河干井枯,失之湮灭。
“湍湾大蒜”:“湍湾”,蓝烟铁路线第一个小站,即墨西北乡。其出产的紫皮大蒜,香辣饱满,医疗食用,享誉世界。柬埔寨国王诺罗敦西哈努克,生前几十年专用,爱不释“口”,国家单独为其征购。此蒜粘度极大,两粒砸黏能带起蒜臼。蒜蓉调好,隔夜不馊;其色不改,其味不变。大沽河支流“流浩河”沿村西北蜿蜒而去,流经太祉庄几十亩地,产品最佳。自七十年代末,“大沽河”断流后,一切趋于淡静。
“蓝村大米”:蓝村面向西北,方圆百里,是即墨著名的西北老洼。“大沽河”流域漫延地,万顷离离荒野。上世纪六十年代末,政府一声号令:平地整垄,挖渠引水,数十乡镇一夜之间引来“大沽河”水,种起了稻子。这是胶东半岛乡民数千年来的第一稻。这种旱稻,品种优异,抗起伏,耐旱碱,产量高。尤其米粒饱满,个大晶亮,口感韧劲。名声鹊起,享誉大江南北。从此乡民告别了“饼子窝头地瓜干”,天天吃上了白米饭。生活日新月异,过去成千上万说不上媳妇的孤身寡男,纷纷从胶州、诸城、高密闻讯奔来的“求亲”大军里,找到了自己心仪的一半。可怜可叹,好景不长。七八年后,因旱情肆虐,岛城干涸危机,缺水少雨。无奈,当局又盯上了“大沽河”。“舍车保帅”,于是又一声令下:大沽河水一律调流青岛,任何单位个人不得截流!并动用机械将河水引入大型塑胶管网深挖掩埋,沿途警卫森严,直达市里。蓝村及其西北坡的大片稻田荒芜废弃,又变回从前干旱模样。“蓝村大米”,粒粒香馨,渐渐走进历史。如今有人炒作,“蓝村大米”又回来了,每公斤50多元。没有“大沽河”水的滋润生长,哪里来的“蓝村大米”?况且不论价格是否离谱,此米似是而非,同当年的感观口誉,不可同日而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