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诗人: 白居易 王勃 王维 孟浩然 李白 杜甫 李商隐 | 宋代诗人: 辛弃疾 苏轼 柳永 李清照 王安石 欧阳修 | 清代诗人: 龚自珍 曹雪芹 钱谦益 纳兰性德 王国维

消失与传承 工匠精神的现实意义

作者:admin 发表于2022-01-29 19:40 阅读(0)

消失与传承 工匠精神的现实意义

  早上送完儿子,看到路边的树荫下坐着一位老人。花白的头发,围着粗布围裙,面前一张小矮桌,身旁的小筐里放着大小不一的秤杆,戴着幅老花镜,正趴在桌子上专心致志的做刻度。看着他专心的样子,我不由被吸引了。走了过去,蹲在他面前看着他做。我蹲了好一会儿,他才发现,老人慈祥的笑着说:闺女,干什么来?

 
  于是,老人一边忙着手里的活计,一边与我交谈。听老人说,他已经做了五十多年的秤了。如今的人们用这种传统杆秤的不多了,大家更钟情于电子秤,因此,他们这个行当也就失去了生存的空间。但老人闲不住,一天不做,总感觉缺了点什么,而且作为一种从老辈人手里传下来的手艺,他不希望在他这里消失了,总希望能得到传承。可是如今的年轻人都不愿意学。一是用不着,二是费时耗神,传统的杆秤需要纯手工制作,一支杆秤做下来,小点的也需要半天时间,大点的通常要一整天。当老人告诉我一支传统杆秤只需十元时,我立马惊呆了。如果按照现代人的价值观来衡量,一天的时间只有十元,这也太廉价了。难怪许多传统手工技艺在逐渐消失,难以与机器工业的大批量生产相抗衡。
  看着老人专心工作的样子,我不由想到了父亲。做了一辈子木工师傅的父亲,其认真工作的样子至今仍留在我的记忆中。他出色的木工手艺在我们这一带是出了名的。记得小时候,每到冬闲,他们工厂也放假时,往往是父亲最忙的时候。给东家做个小板凳,为西家打个橱子,通常忙的他不亦乐。大家通常会送我们各种土特产作为感谢,不管送来什么,爸爸都极认真负责的为将东西做好送去。有一次回家看父亲,有一位乡亲搬着小椅子与父亲坐在一起聊天,还说自己坐着的小椅子还是父亲当年的杰作。几十年了,依旧那么结实耐用,椅背上父亲手工雕刻的花纹还清晰依旧,磨的发亮的椅面泛着幽幽的光泽。
  父亲没及机器生产完全代替手工制作,就因伤停止了工作。所以每次看到完全用机器加工生产的家具时,他就各种看不下去。如今的人们讲究短、平、快,看中的是即时利益,往往忽略了产品的灵魂与品质,这种东西是经不起岁月的推敲的。
  欧美一些百年企业讲究工匠精神,人们看中的不仅仅是其产品的纯手工制作。更看中的其精益求精的品质,为了追求完美和极致不惜花费时间和精力去完善的那种品质。专注,认真,不断提升产品和服务的精神,从不停止追求进步,不断跨上新的高度。
  工匠精神适用于任何行业,它要求我们热爱自己的工作,并坚定,踏实的用心去做好它,不仅仅把它当作赚钱的工具,更要树立起一种对工作执著,对所做的事情和生产的产品精益求精,精雕细琢的精神。与工作建立起一种互通互信的关系,要时时把工作当成一种有生命,有灵气的生命体,用心与它交流。只有这样,工作才能进入我们的灵魂,才能达到出神入化的地步。
  《庄子》中记载了一个“庖丁解牛”的故事,就是古时候工匠精神的一个真实案例。
  厨师给梁惠王宰牛。他的手所接触的地方,肩膀所依靠的地方,脚所踩的地方,膝盖所顶的地方,哗哗作响,进刀时豁豁地,没有不和音律的。
  梁惠王问:“你解牛的技术怎么竟会高超到这种程度啊?”
  厨师回答说,他凭精神和牛的接触,而不用眼睛去看,依照牛体本来的构建。用很薄的刀刃插入有空隙的骨节。十九年了,他的刀刃还像刚从磨刀石上磨出来的一样锋利。
  厨师还说:每当碰到筋骨交错很难下刀的地方,他就小心翼翼地提高注意力,视力集中到一点,动作缓慢下来,动起刀来非常轻,霍啦一声,牛的骨和肉一下子就解开了。
  庖丁解牛的故事告诉人们一个道理,做任何事只要做到心到、神到、就能达到登峰造极、出神入化的境界。看看瑞士名表,将一项技术发挥到极致,顶级品质造就了顶级品牌。
© 2013-2022 古诗集 | 古诗词大全 诗词名句 古文典籍 文言文名篇 唐诗三百首 宋词精选 元曲精选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