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诗人: 白居易 王勃 王维 孟浩然 李白 杜甫 李商隐 | 宋代诗人: 辛弃疾 苏轼 柳永 李清照 王安石 欧阳修 | 清代诗人: 龚自珍 曹雪芹 钱谦益 纳兰性德 王国维

童年里的周姑戏

作者:admin 发表于2022-01-29 18:13 阅读(0)

童年里的周姑戏

 到了这个年纪,童年的趣事都成了尘封的记忆,在某一天,被不经意的提起,原来那些东西还都浮现在脑海里。

 
那天读过胡老师的文章,《难忘沧口的露天电影院》,也让我想起了自己的童年时代。想起了周姑戏。为了介绍一下周姑戏,特地上了百度,看看他们给的解释:周姑戏一般指本地五音戏,山东省中部的济南、淄博及周边地区地方传统戏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五音戏有近三百年的历史,唱腔婉转、妩媚,素有“北方越剧“之称。地方特色浓郁,方言纯朴自然,娱乐性强,易引起观众共鸣。
 
那是八十年代前期,当时的我也就七八岁。在我们村里,一到夏天,就有来唱小戏的,那时候的我也没有什么事,就愿跟着她们,甚至到了吃饭的时间也不知道回家去。一来是好奇,看着那花花绿绿的戏装,觉着新鲜。再就是看着她们把脸画成那样,也觉着很有趣。有一个四十多岁的阿姨,用一团宽5、6厘米的布带,把头顶一圈圈的缠起来。我问她为什么这样弄,疼不疼,她笑着说,因为我老了,脸上有皱纹了,这样就可以把皱纹都弄头顶上去了,要不没法递脸子(就是化妆),刚开始的时候头会发晕,发沉,时间长了,就慢慢地习惯了。她们那个戏班也就十个八个的人,一个人可以演好几个角色。戴着髯口是老生,摘下髯口再演小生。侧面开口是小姐,正面招手是桃红(丫鬟)。不用扎戏台,由几人搭档成班,分担角色,作半营业性质的演出,其报酬多是由请戏村凑钱或者凑粮付给。
 
当时他们的班主是个中等身材,稍微偏胖的妇女,大概也在五六十岁的样子。她姓贺,村里老人背后都叫她“贺结巴家的闺女”。因为她从小就跟着父亲出来唱戏,父亲平时里说话是结巴,一唱戏来绝对是溜溜的。所以村里老人对她都很熟悉。只要她带队来村里,吃饭住宿有专人负责安排,一切都会妥妥当当的,她也很满意。
 
 
 
 
 
 
 
 
 
 
 
记得她唱的是净角,也就是花脸,“金冠乌沙我头上戴,身穿官家的袍大红,厚底朝靴我二足来蹬……”只要她一亮嗓,一现身,绝对就会得到大家给的碰头彩,一阵叫好的掌声。还记得有一个丑角,特别好玩,只要他上台,保证会让你乐开怀。至今我还记得有这么一段,“在下叫皮队儿,,从来不做好事儿,昨天在街上玩耍儿,听了一个好事儿……”他踮着脚,弓着腰,迈着小碎步,挤眉弄眼,引起一阵满堂大笑。只要他们一来我们村唱,我就恨不得时时刻刻都跟她们在一起。那时候的我就是入了迷,记得父亲开玩笑说等着我再长长,就把我送去,我当时还信以为真,激动不已。心里还想着我去先唱丫鬟再唱青衣。
 
有些戏曲比较长,一出戏需要几个晚上。我就特别着急,就缠着父亲让他给我讲后面发生的故事。现在看来,他们的戏曲内容加入太多的东西,和真实的历史也有很大的差距。他们在一个村唱一段时间,(少则三五天,多则半月二十天)就会转移,再去别的村里唱。
 
有一次,他们真的走了,我难过了好几天(心里真想跟着他们去)。记得母亲对我说,她们把你领去,看你是那块料,就留着你,看你不是那个料,就会把你送给要饭的,或者把你卖了很远的地方去,你自己也回不来,怎么办,说不准还不给你饭吃,饿死你。昨天晚上我给母亲打电话,又说起此事,母亲说,那时候你就着了迷,这么说,你才知道害怕,也怕你让人家领去。
 
除了小戏,农闲时节也有说书的,有山东琴书,山东快书,还有渔鼓。我还是比较熟悉渔鼓。当时的我虽然似懂非懂,听着他的唱腔,加上简单的手语,似乎也能知道,那是表达的什么意思。
© 2013-2022 古诗集 | 古诗词大全 诗词名句 古文典籍 文言文名篇 唐诗三百首 宋词精选 元曲精选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