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诗人: 白居易 王勃 王维 孟浩然 李白 杜甫 李商隐 | 宋代诗人: 辛弃疾 苏轼 柳永 李清照 王安石 欧阳修 | 清代诗人: 龚自珍 曹雪芹 钱谦益 纳兰性德 王国维

聚会时代

作者:admin 发表于2022-01-29 18:08 阅读(6)

聚会时代

 有那么几年了,各种聚会骤然热起。无非人以群分而聚,尤以老人为最。什么老同学、老同事、老战友、老知青等等,聚会的主题是怀旧,载体是吃喝。经费AA制,丰俭由人(总要考虑收入之多寡,机关事业单位和破产工厂的同事能比吗)。好在大家现在也不在乎吃喝(年老的也吃不大动了),都不过为的是见见面、说说话,老人老话一抒故人情怀。很温馨的。总憋着一肚子不痛快、对自己对别人都不满的人,一般不爱参加聚会。其实这样的人不去也罢。一人向隅,举座失欢的场面总归令人尴尬。

 
去年春节后,我们初中同学聚会时,有人接通了在外地的一位五十多年不见了的女同学的电话,一时举座喧腾,手机在十七八个人中不停地传递着,尽管有的已不能清晰地记起对方的面貌,等到彼此喊出对方名字,依然热情问候,心中都涌出一股略带酸楚的暖流。大家都盼着她会出现在下一次聚会上。这之前。我还参加了一位老工友在酒店操办的当年工厂时代的同事聚会。他说没有别的,就是请大家见见面,说说话。令人感动的是,这一大桌人有几位在厂里时早已提干进了领导班子,还有一位是从市机关处级岗位上退下来的。但是相互之间说的都是很“工厂”的话,听上去没有一点隔阂。亲密话语中,都为我们那个一度红旗高扬、激情燃烧,却早已垮的无踪无影的工厂惋惜,那毕竟是承载了我们青春年华记忆的地界儿啊。当中还为许多“走”了的老同事扼腕叹息。正如古人所云:“风流云散,一别如雨。”
 
不管哪种类型的人聚会,免不了要合个影(有的酒店还提供免费相机拍合影照、多好),许多人还会用手机拍一些“花絮”,回去发发微信(心急手快的马上就发出去了),晒晒照片视频,宛如直播娱乐,让圈群里的人共享。这已是当下世间一景了!
 
我们早先(上世纪六七八十年代间)的同学聚会都是在家里,极少有去酒店的。主要是因为经济不允许。另外,彼时常“下馆子”的人,会让人视为不着调的。那时候居处窄逼,哪有什么客厅。聚会时,炕沿床边,圆凳一圈(椅子不行,太占地方),人一挤(坐)定,真正“挤挤一堂”了。里面的人想要出去,好多人要起立闪身。我在不足15平米的地下室住时,有一次在家聚会,有位客人起立时急了点,一屁股把身后的书橱门玻璃顶破了。那几十年间,聚会一直延续着六十年代传下了来的主打菜(六十年代三年自然灾害“低标准、瓜菜代”的吃……略过吧):白菜丝拌海蜇皮、韭菜炒鸡蛋、炒蛤蜊(或煮熟剥出肉以蒜泥拌之)、蒜蓉醋拌凉粉、糖拌西红柿(这些都容易搞到,也便宜)。好一点的,再起个鱼或午餐肉罐头,锦上添花了。若逢过年有年货供应,还能凑个猪头肉香肠拼盘、切三两个松花蛋(蘸着醋泡姜末吃)、码一盘炸刀鱼或自家熏得鲅鱼,炖一钵子猪肉粉条白菜,那就太整齐了,太完美了。加上过年的气氛,大家喝酒更爽(我们好多人都是在聚会中练出了酒量的)。酒一多,伦次就少,便开始满嘴天南海北跑火车了。末了,个个豪气干云,高歌猛志了!
 
 
 
 
 
 
东夷文学
 
 
 
让人费解的是,如今居家日渐宽敞大都有了客厅,可在家里聚会的事却越来越少。“客厅”几乎徒有虚名矣。这自然与如今人情淡薄有关(楼宇单元之内比邻之间,多年视若如陌路者司空见惯)。我始终留恋家庭聚会,喜欢那种充满家味的聚会。过去我们几位老同学经常轮流在各家聚会。彼此的父母都熟悉我们,甚至连我们的小名和绰号都能喊出来。每次还会为我们做菜,时不时还会凑过来说上几句趣话(绝不是训诫)。我们几位的兄弟姊妹至今还艳羡我们当年的聚会。如今,几家的老人都已去世,他们的音容笑貌总会常常萦绕在心间,每每令我怅然不已。现在我们班的同学聚会因不断有人“归队”,人数不断在增加,也只能去酒店了。尽管还有小范围的闺蜜发小偶然还在家里小聚。加起来一年也聚不了三两回。大家都是老来忙:看小顾老、南北旅游、书画摄影、操舞唱歌,都快乐地忙着。凑齐聚会一次很有些难度。有趣的是,我们这拨人似乎没有像我们的父母那样熟悉彼此的孩子们,更别说他们的同学了。而下一代和下下一代似也没有人愿意在父母面前聚会了。碍于“代沟”,话语的交叉点难寻,彼此说些什么呢?再说,现世青年人的“party” 中西混搭,名目忒多,老年人跟不上趟啦。不提也罢。
© 2013-2022 古诗集 | 古诗词大全 诗词名句 古文典籍 文言文名篇 唐诗三百首 宋词精选 元曲精选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