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香隽永的门第 ——访胡愈之故居敕五堂
作者:admin 发表于2022-01-29 15:21 阅读(0)
书香隽永的门第 ——访胡愈之故居敕五堂
本刊编委 吴仲尧(浙江绍兴)
又是一季春。敕五堂门前花坛里的草木与春风欢笑,争相吐绿。点点温馨的花色随处可见,娇艳、芬芳而繁盛,仿佛时刻准备着迎接远方主人的归来。
敕五堂,位于上虞丰惠古城南街7—2号,坐北朝南,东邻城隍河,背依穿城而过的街河,是一座规模恢宏的清乾隆初年的江南台门建筑,至今已有二百多年历史。敕五堂缘于一个世居于此的耕读家族——丰惠胡氏,据说胡氏先祖宋代大儒胡安国,曾先后五次受皇封而不仕,故赐其名而得。但真正让敕五堂名扬华夏,甚至在中国近代的文化史中能占据一席之地,无疑仗仰了日后被誉为“民族脊梁”的我国著名政治活动家、新文化运动和新中国出版事业先驱,解放后曾任国家出版总署署长、文化部副部长、全国政协副主席、全国人大副委员长的胡愈之。
咿呀推开厚重的大门,时间的尘埃从门轴的转动中徐徐而下,一座粉墙黛瓦、方正严谨、朴实无华的庭院,赫然呈现在我眼前。敕五堂为一四合院“走马楼”式建筑,由中轴线和东西两跨院组成,中轴线上从南到北依次有门屋、大厅和后楼三进院落。自始建至今,几经沧桑变迁,虽一度门窗斑驳,墙壁残破,砖瓦断裂,野草衰落,但始终屹立不倒,风骨依存。有人说过,一个城市的积淀,在于人文的厚度。如此而言,敕五堂无疑是镶嵌在丰惠古城一颗最璀璨的明珠,是人文底蕴最有力的佐证,理应得以珍惜和保护。从2007年起,由政府财政拨款,胡氏后人集资,经过历时7年的修缮,恢复了敕五堂昔日的格局和气派,重现祖上的荣光。
跨入前大门,映入眼帘的是一副门联:“二百年祖宅,十一世书香”,昭示了台门主人是世代读书人家。门楼内还悬挂着上书“中翰第”和“大夫第”的匾额,显示了胡氏族人曾经的显赫和荣耀。照壁后面,是半闭合的宽敞天井,由青石板铺成,左右各置铁树一盆,在春风里摇曳生姿。院落正中间的石板甬道上,矗立着一座胡愈之手执书卷的铜像,铜像座底书有“1932年”字样,标明先生自1932年36岁那一年正式离开老家,从此开启他的大道之行,奔往波澜壮阔的大时代。在此后的半个多世纪中,为国家和民族振兴奔走操劳,鞠躬尽瘁,成为知识界一位叱咤风云的文化名人,一位德才兼备的著名社会活动家,一位卓越的民主人士和杰出的国家领导人。我在铜像前驻足肃穆,深深地鞠了三个躬,以表达我的崇敬和缅怀之情。先生目光温和,书生意气,儒雅洒脱,仿佛怀揣着一个未曾实现的夙愿又要离开故居,奔赴前程。
甬道的尽头便是故居的中心敕五堂,横阔三开间,石板铺地,用粗杉木柱分隔,中堂稍宽,挂有匾额三块,左为“文元”,右为“拔贡”,大厅正中高悬由上虞乡贤、乾隆十三年状元梁国治题写的横匾“敕五堂”。大厅廊柱上刻有“东方月上,忙开书卷课儿曹;南亩春来,预诫锄犁修穑事”的楹联,传递出敕五堂耕读传家的祖训。整座大厅虽没有江南大宅所常见的飞檐翘角,雕梁画栋,但轮廓周正,廊宇轩昂,不失书香人家的温婉和气度。
穿过庭院西偏门,就是敕五堂西厢房后咫园。我轻步上楼,叽叽嘎嘎的楼板迫不及待地向我叙述发生在这里的往事。1896年9月9日凌晨,东方微明,丰惠古城还沉寂在一片宁静之中,而后咫园灯火通明,每个人的脸上流露出一种焦急的喜悦,翘首等待一个新生命的降临。突然二楼的一间房里,传出一阵新生儿的啼哭声,一个男婴呱呱坠地,一众族人弹冠相庆,如一枚火种点燃了这个大家庭的传承。这个男婴,便是当初修建敕五堂的胡氏砥园公第七世长孙胡愈之,原名学愚,字子如。关于父亲为什么要取这么个名字,胡愈之曾有过这样的解释:“我的父亲给我一个名字,叫做‘学愚’。我本是一个蠢孩子,但我的父亲却要我学得更蠢些。我的父亲经常发挥他的平凡主义哲学,他说天下事都为聪明人所误,只有愚人才能成大事。愚公可以移山,聪明人却只会作小捣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