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的记忆
作者:admin 发表于2022-01-29 12:56 阅读(0)
清明节的记忆
刘方计 (山东乳山)
清明最早只是一种节气的名称,后变成祭祀祖先的日子与寒食节有关。原始社会,先民们钻木取火,火种来之不易,取火的树种往往因季节变化而不断变换,因此,改火与换取新火是古人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春三月正值改火的时节,人们在新火未到之时,要禁止生火。汉代称寒食节为禁烟节,因为这天百姓人家不得举火,到了晚上才由宫中点燃烛火,并将火种传至贵戚重臣家中,然后才传至平民百姓家。禁火冷食习俗经岁月的变迁,现在基本就变成了纯祭祀祖先,给已故亲人扫墓的日子了。
扫墓祭亲人,植树旺家族
在胶东,清明节既是农时节气,又是给已故的亲人扫墓的日子。此时仲春和暮冬之交,泥水活络,人们的精神面貌焕然。在这个时节,人们大多都脱去雍肿的棉衣,换上漂亮的春装,或踏青、或春游、有的植树,因此时地温已经上升,植树成活率最高。
当然,清明最引人注目的还是扫墓。各家的祖坟经过一冬的风吹雪打,也需要培土修缮了。孝思亲故,冬季已过,已故亲人也该脱去冬衣,换上春夏服装了。扫墓最讲究的是聚族墓祭,人越多越好,因这是个慎终追远、缅怀根脉、思孝感恩、敦亲睦邻的过程,那个家族的墓前冷落,是要被世人笑话的。扫墓的程序是先整修坟墓,该垒堰的垒堰,该培土的培土,并清除杂草。接下来是挂吊纸,就是把纸剪成64开,在一端上沿向下一厘米处下剪,剪至离前头一厘米处停止,不能剪到头。到了墓前,先把吊纸一张张拧在迎春枝上,也可用小石块压在坟上。整个坟墓白哗哗一片,特别显眼,这是给亲人换新衣的象征。然后先上香、再摆上供养,一般供养大多是饽饽和水果。再这里强调的是上香,如果不先上香,摆再好的供逝去的亲人也收不到。最后是烧纸,待纸化成灰烬,方可离去。上坟结束后,大多都带树苗,在新坟头前栽植,树苗的品种大多是柏树,我们叫片松。现在大多是塔松,柏树苗不多见了。在祖坟栽树主要目的是旺家旺族,所以在初春时,山里的祖坟都很明显,远远望去,那个地方郁郁葱葱,墨绿青翠,迎春花开,那一定是谁家的祖坟。
清明节的饭食大体是象征性的。早晨,人们的饭食是黄米饭和饽饽,当然少不了芋头,兆示着生活有余头。吃完早饭后,家庭主妇就要把头天打的面酵子拾掇出来,合面蒸饽饽了,因中午要吃面食,人们除了蒸饽饽之外,要留出一部分面来捏成燕子,叫蒸面燕,以示欢迎燕子的到来。还要吃豆芽菜,这叫金钩钓鱼,也是象征生活有余之意。家中有孩子的,则要吃大葱和鸡蛋,吃葱聪明,吃鸡蛋眼亮。晚上一般是吃馉馇的(水饺)。
清明牛放青,耕牛群放牧
清明牛放青,月一牛归栏。清明这一天,是耕牛放青的日子。过了清明,青草发芽,春耕也基本结束,各个村里就把所有的牛集中起来,成群放牧,俗称“放青”。放青很隆重,事前村里找出牛倌,负责人称大把头,大多都是老光棍担任,因这样的人没有家务牵累,可以全身心投入到放牧的活计里。第二负责人称二帮,辅佐把头工作,履行把头职责。还要配备个跑腿的,称小捎,一般都是不愿念书的孩子担任,他的职责是中午回家拿饭,早晨打梆子叫牛。放青开始,各家的牛都要在牛角挂上红布,牛见红布分外眼红,不用挑斗,就自动触起角来了。牛触角最热闹,那架势不比西方的斗牛逊色,全村男女老少都出来观看,触斗大约能进行到傍晌,此时牛也都互相认识了,高下也分明了,放青场面也静了下来。牛上山放牧了,大把头领着走在最前面,后面紧跟的就是触角的胜利者,它算头牛,无牛敢越过它。二帮在牛队列的外侧,一般在中间位置,有牛不合群想越规,就会被牛棍打入队列。走在最后的是小捎,是打牛腚的。所以,在农村形容落后,做事不朗利的人,都会说,你就打牛腚的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