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的石河
作者:admin 发表于2022-01-29 09:20 阅读(0)
小时候的石河
刘克俭(北京海淀)
我的家乡,在美丽富饶的万里长城脚下河北迁安西密坞村。距离村子一公里的东方,有一条自北向南流的“鹅卵石头河”。附近村的农民都习惯地叫它“石河”。
早在大唐朝,唐王征东时,晚上阴天,宿营石头河旁,在河西岸西迷糊,过了河往东走,东迷糊。唐王金口玉言:“以石河为界,河西岸叫西迷糊。”现在归大崔庄镇管辖,叫西密坞村。“河东岸叫东迷糊。”现在归建昌营镇管辖,叫东密坞村。”又因为石头河发源地,在我村北五公里的长城脚下的白羊峪村,所以迁安县志上的学名叫“白羊河”。石河往南流与滦河相汇。四十年前,自然环境保护的也好,河两岸杨柳成行,虽然河水不大,但河里有很多鱼类。
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河北省农村还处于一穷二白,再遇上严重的三年自然灾害。星期天我们仨一群、两一伙的去石河捞小鱼小虾。我们钓鱼经常去的地方有“大托咯坑子”、“小托咯坑子”,“二郎脚印”和“抬头岭后山”。
我们小孩子也没有闲钱和机会,到县城去买专用鱼钩。我曾悄悄地拿走妈妈的缝衣服针,点上煤油灯,烧红了弯成鱼钩。再悄悄地把妈妈的缝衣服线板拿出去,让同学帮忙,三条线拧成一股绳,绑上秫秸棍“鱼漂”,到山上就地取材,砍下杨柳树枝、或者拔掉农民的高粱桔梗做鱼杆,自力更生去钓“野生”鱼。有时刨点蚯蚓、有时逮些小蚂蚱。都找不到时,就得下河边浅水处,翻开小石头找“鱼虫”,或者用篮子到青苔处抄小虾做鱼食。钓鱼更比吃吃鱼乐。
有时我还拴上两个鱼钩。经常一次钓上两条小鱼来。河里也没有大鱼,最大的一两重。运气好时,半天能钓二三十条小鱼。运气不好时,半天只钓三四条小鱼。今天我钓的鱼少了,就给那个钓少鱼的人,下次钓鱼时他先还我鱼,不管鱼大小,按条数还,谁也没有怨言,大家还挺和气。当时我们小孩子把这个“互助”叫做钓鱼“打会”。
我们还经常两个人一伙,跑石河去“抄捞小虾”。网上裤腿,再网上袄袖,一个人拿着“米筛子”在河边水浅处的“青苔水草”里,双手紧握米筛子两端,猫腰用力去抄。另一个人拿着小篮子或者小水桶子在旁边等着,收藏胜利果实。秋天小虾正肥,最多时能够抄捞十来斤小鱼小虾。抄捞小虾可是个力气活,一会就出汗,两个人换着干。回家时两个人各二分之一。
1963年,农村经济困难时期,为了不跟别的小朋友合伙---分给对方一半,抄多捞少都拿自己家来,我就带领七岁的二弟克增去。二弟第一次光脚丫子下水,踩“鹅卵石”河底不适应,还摔在石河里,险些喝水。小水桶洒了,小鱼小虾也跑了,二弟还伤心地哭了。后来我把二弟的衣服脱下来拧干,晒在石河岸旁的石头上,把我的上衣服脱下来,给他围在小屁股上,让他在岸上看着小水桶,我抄捞几下,就往岸上送一次小鱼小虾。从此以后,我再也不让小弟弟下水了。
那个时候,我们兄弟不管捞多少小鱼小虾,妈妈都会炒得红红的,在从院子里摘上点黄瓜、茄子、豆角、西红柿等应季蔬菜,熬得香香的,改善生活。捞多了时,妈妈还让我们给附近的姥姥家和二姨家,送一点炒熟了的小虾去。炒好的小虾可以直接吃。有一次,二弟弟给姥姥家送小虾去,二百米的路程,大妹书香给二姨家送去(同姥姥家隔路对门)。大妹妹回来时,看见二弟弟一边走,一边吃,一碗小虾到了姥姥家门口,剩下二分之一了。一进姥姥家大门口,二弟把嘴巴擦干净。“姥姥,我给你们送小虾来了。”姥姥一家人高兴地给了他一大把栗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