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瞻望乡关》引言与后记
作者:admin 发表于2022-01-26 08:48 阅读(1)
《瞻望乡关》引言与后记
四川广安 ︱夏孟珏
引 言
华蓥山麓,渠江之畔,古老的广安,我的胞衣之地,我魂牵梦萦的家乡!
人,一旦生在什么地方,长在什么地方,这地方的山水草木、人文地理、村闾小巷、乡俗民情,便会像盐渍刀斫一样深深地渗透到他的心窝里,镌刻在他的记忆中,使他一生一世都会与之结下浓得化不开的乡情,时时刻刻都在怀念着、向往着、追忆着,每每使心中充满温馨,使生活洋溢喜悦。这就是家园之梦,这就是乡愁。
“日暮乡关何处是……”斗转星移,岁月沧桑,时代前行,社会变迁,许多具有悠久历史的古老事物在时代流转中巨变, 农耕生活的美妙画卷渐被现代城乡幸福生活图景所取代。那些旧时风物渐行渐远,逐渐隐藏于历史的帷幕之后。
过了这么多年,经了这么多事,蓦然回首,我仍能看见那些褪色泛黄的昨日胶片:自然山水、古旧街巷、传统民居、古老村落、乡风民俗……记忆中淡逝的风物,是我儿时的依念、青少年的叠影,那当时无论多么苦涩,现在回味都有微微甘甜的时光,早已无法折返。
在牵心挂肠的依恋中,我再次深情凝视,瞻望乡关,拾起早年的记忆,将亦淡亦浓的乡愁,往内心深处收藏。
瞻望乡关,将过去生活的记忆,当做陈年老酒浅斟低酌,细细品尝,从苦涩酸辛中品出丝丝甘甜和温润。
瞻望乡关,是一种时光流转的不舍眷恋,是一种岁月沧桑的文化积淀,是一种洞穿繁华回归故土的质朴灿烂。
每个人都有对乡土气韵、桑梓情怀和人文历史情愫的依恋与渴望,愿我的拙笔勾起大家这样的乡愁;人人心中珍藏着这份乡愁,终究会汇聚成丰厚的沃土,广安人的梦想之花定然会盛开其上。
后 记
我生在广安老城,喝着渠江水长大成人,为广安的教育事业贡献了绵薄之力,恍然不觉中已过花甲。
我经历的这几十年,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家乡的方方面面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变化之大,胜过千百年。社会的进步,生产力的发展,特别是日新月异的科技创新,令我们的生活日益丰富多彩,愈来愈美好。旧式农耕社会的状态,贫穷落后、物资匮乏的生活情境离我们越来越远,似乎只成了老年人遥远的记忆,年轻一代完全没有体验,甚至闻所未闻。然而,过去人们方方面面的生产生活的情境和细节,其实就是历史,历史正是在这无数琐碎细节中暗自运行。
感念与眷恋故园是人的本能,人到老年,会更加怀念旧事。这几十年亲历亲见广安的发展变化,新的建设、新的生活、新的图景令人欢欣鼓舞,然而种种过往情景、般般旧时风物,却是我心头一抹永远的乡愁。
乡愁是中华文化的传统元素与精神基因,是民族情感的依凭与精神家园的归附。历史不能暌隔,乡愁不能斩断,那些渐行渐远慢慢淡化的情境,隐藏着历史秘密,承载着传统文化,理应追寻它们,留下真实而客观的记录。
然而,古圣今贤著文立说,大多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大处着眼,对人们的生产劳动和衣食住行的具体情况却往往不屑提及,就连专门记录地方历史的地方史志,对本地民众生产和生活细节情境的记录也少之又少。以至于当代人想了解点过去人们的生产生活、街巷阡陌的旧时风景、已经消逝了的风俗人情等具体情况,却困难重重。
“天命”之年过后,早年的一些所见所闻、生活情境、逐渐消逝的民俗风情等等,常常涌上心头,不时浮现眼前。于是,我想要用我这支拙笔,将它们真实地记录、生动地描绘,让那时的生产生活情境重现,让琐碎的乡土文化细节留下文字痕迹。这些年倾注心血,陆续写作了这数十篇广安乡土生活、乡土文化以及新的发展方面的文字。衷心感谢《川东周末》兰勇、王咏梅,《广安文艺》许启勇,《文化广安》陈瑜、赵大国等编辑老师的悉心斧正,其中多数已在这些报刊上登载,也得到了一些读者的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