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海底捞起来的命运
作者:admin 发表于2022-01-25 06:26 阅读(0)
一棵松 | 从海底捞起来的命运
在地球上,荷兰是欧洲文明的策源地。走进荷兰,多如牛毛的河道、堤坝,终于构筑了其生命的起点。国土的一半处于海拔负二米以下,从而注定了他生存的惨烈。但也因此,造就了其风光的田园化。在首都阿姆斯特丹,一百多条运河与一千多座桥梁,组成了一条运河网,连接着大小岛屿一百多个,而被人们誉为“水城”。从而成为一个独特的旅游观光风景线。而荷兰以南的桑斯安斯村,则以另一种风光而出现,即风车村,而著称于世。
一条堤岸隔着两个世界
在荷兰的桑斯安斯村,以其最早发明风车,而用于抽水排涝而著称于世,从此便有了风车村的盛名。我们行走在村道上,一条二米宽的拦水大堤,把我们引向了风车的怀抱。
为了生存,在与海河的搏斗中,他们最早发明了风车车水的技术。在一个三百多人的村庄里,近千座风车,坐落于江河海岸边上。从此,17世纪欧洲的工业文明,从这里拉开了序幕。
在这条防洪大堤上,其分隔着的是两个世界。大堤内,一条宽三百多米宽的河道,河水浩荡而满溢。一眼望去,河道里几乎看不到沙滩与岛屿。地势的平整,只有后浪推前浪,才可以看到江水的慢移,否则便是明镜一个。
透过江河往对岸望去,沿江而居的居民,三层、五层,八层不等的造成房,比比皆是。与欧洲其他国家,民房普遍两层以下相比,具有较大的反差。也许与他们的避洪躲灾有很大的关系。透过浩荡的江河看民房,恍如行船抛锚于江中,而永驻江面。
河堤外,是人们在与虎口的争夺中,夺得的一片平地。堤坝的高筑,而保一往平安。平地虽然一望无边,但看不到多少作物。间或出现的林带,而把平地分割成一丘一丘的。造林与放牧,成为荷兰人好逸恶劳的生存之道。间或可以看到个别低矮的山丘。一旦江河滥溢,人们大可以跑到那里一躲。但据说,荷兰人于1953年曾发生过一场特大水灾,造成1800多人死亡。但自从那以后,荷兰人历时了三十年的治水,而筑起了三角洲防水工程。因此,在过后的60年从年中,他们而不犯水。因此大可以一路平安。
系在风叶上的命运
沿着大堤下行,在那呈半月状的河道上,风车、江水,以一条大堤串在江河边上。耸立在大堤的上空,高约15米的风车,以一座座的塔楼支撑它的高耸。阵风吹来,风车在那蔚蓝色的太空中呼呼地运转。从而把它的美姿倒映到那湛蓝色的江中,组成了一个统一的构图。恍如一张山水画平摊在平地上。
我们昂首仰望,那呈绿色状的风叶,在和着微风,在唰唰地在空中,而形成一个圆圈。从而带动了风车的整体运转。据统计,一座如此类型的风车,可以引发6000匹马力的动力,而被引入到排涝与工业生产中。这种为我所用,通过借力发力,即使在高度机械化的今天,以其低成本,无污染,无噪音的优势,为荷兰人打造了一个永不褪色的竞争。
我们环绕着那条半月形的堤坝下行,而近距离地接触了风车。为了防止人们随意进入,对风车造成的影响,人们用竹木架搭成一道两米高的护拦,前面用一道木门锁着。每票一欧元,只有购票才可进入。护拦外,一位老人手里提着风琴,端坐在一张木凳上。看到有人来了,一曲《小路》以其悠扬悦耳的曲调在空中回响。每当乐曲进入谐音时,老人家的头部,开始慢慢地俯下,而把他的心神全部贯注到琴弦中。与他相依为伴的一条黑狗,垂巧地睡在他的身旁,它悄悄地伸出它的两条前腿,把嘴垫在腿上,在呼呼地入睡。周而复始的人们从它的前面唰唰而过,也没有张开它的双眼看你一眼,好一幅司空见惯的态势。看罢,人们不由自主地将一张张硬币砸到老人的面前。老人家的神态,也是对欧洲人生活的一次真实演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