杉关香樟
作者:admin 发表于2022-01-24 21:23 阅读(0)
杉关香樟
王建成
树干挺直,枝叶伸展,生命的旺盛和蓬勃在蓄劲迸发。这是一棵普通的香樟,迎风而立,巍巍雄踞,凝视着关内外闽赣边境的大地,让人感到它的不平常。
这是老区闽北光泽的杉关,自古号称“八闽第一关”。关口伫立着一棵香樟树,这树让关与一个伟人联系在了一起。
当地人称这棵香樟树为“习树”,是当年习近平同志在福建任职时种下的第一棵树。
时光回溯,建国70周年中流去的岁月记录着不平静往事,让人为此心潮激涌。
1999年3月25日,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的习近平沐浴着闽北春风,来到光泽调研。那天上午,他来到闽赣边境的杉关村,缓步走到杉关口上,俯瞰着关内外的大好景色,他沉思了许久。时值春季,春阳高照,春风怡人,万物复苏。植树节刚刚过去,山上还有村民在造林植树,连绵的山峰生态开始泛绿,显得春意盎然,勃勃生机。
“我也种一棵树吧!”习近平同志看了似有有感,轻轻地对当地同志说。
很快一棵香樟树苗就拿了过来。习近平同志拿起铁铲和当地干部一起,选择在关口旁这里,挖坑、做穴,将树苗小心地放入其中,然后培土,捣实、抹平。
望着青青的香樟树苗挺立在春风中,习近平同志放下铲子笑了。他嘱咐当地同志要注意管护,要有植树造林规划,要绿化荒山,保护生态,保护我们人类自己的家园。
杉关,是一个古老的关隘。地处闽西北与赣交界处,在福建关隘条目上摆第一。历史上极为有名,为闽西北入闽第一关,“其冲要推闽陆道第一”,史称“瓯闽西户”。据清版《光泽县志》记载,杉关始建于唐广明元年(公元880年),距今已有1000多年。自古以来是兵家争战之地,宋朝韩世忠、元朝陈友谅、明朝郑成功、清朝邓茂七等名将和农民起义将领都守过和转战过此关。关隘历经战火,屡建屡毁,原有关墙、关门、关楼、炮台、营房等,高大巍峨,雄视赣境。这里为杉岭之上,故称杉关。左为猪石山,右为黄狗峰,地处险峻。关内闽地平缓,关外赣境直下,大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
习近平同志来到杉关,在关口亲手种下这棵香樟树,无疑给这著名历史古迹增加了新的内涵。同时向两省人民传递绿化荒山,植树造林,保护环境的信息,具有一定的指导性和前瞻性。杉关也许就是他后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保护理论形成的发源地,杉关植树也许也就是最初生态理念直接重要原因之一。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2005年8月15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在安吉余村考察时提出这个科学论断。自2013年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反复强调生态保护,“绿色的发展,就其要义来讲,是要解决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问题。”“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绝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的一时发展。” “要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人民生活改善的增长点、成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支撑点、成为展现我国良好形象的发力点,让中华大地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环境更优美、大踏步进入生态文明新时代。”2018年5月18日至19日,习近平同志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讲话:“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续发展的根本大计。中华民族向来尊重自然、热爱自然,绵延5000多年的中华文明孕育着丰富的生态文化。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习近平同志关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一系列重要论述, 立意高远,内涵丰富,思想深刻。以建设美丽中国为主轴,以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树立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实行最严格生态环境保护制度为抓手,全面开创了我国新时期生态保护和环境保护的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