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报纸引发的故事
作者:admin 发表于2022-01-24 14:08 阅读(0)
一张报纸引发的故事
文李国妹
2018年7月21日,天气格外闷热。我和几位老师相约早上8点见面,却迟迟不见祝老师的踪影,趁着空闲,我们边讨论着祝老师参赛作品荣获一等奖的曲折小插曲,边耐心地等待着。
时间已超过半个多小时,清瘦的祝老师终于姗姗来迟。出乎我们意料的是他还带着另一位年近8旬身体健朗的老者,我们都以为是他带的朋友,也并不在意。只是当他们一看见我,祝老师远远大声叫着我的名字,回头又对头发花白的老先生说着什么。老先生跨着大步,急匆匆走到我面前,一双因激动而颤抖的手紧紧抓住我的手,一个劲地说:“终于找到你了,终于找到你了,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我找得好苦啊,我急死了,整整找了5年了······”老者一连串话语惹得众人面面相觑,不知究竟。我面对这位情绪激动的陌生老者,也是一头雾水,莫名其妙。
祝老师赶紧走上几步为我介绍:“这位老大哥我也不认识,我刚在公交车上,无意间听后座两位老大哥对话,说找李国妹,找了这么长时间,音信全无,希望渺茫,不知道究竟在哪里。我在想,不知道他们究竟找哪个,或许会不会是同一个人,于是打听他们找人的来龙去脉,原来此事竟是为一张报纸而引发的一个故事。两位老大哥得知要找的人近在咫尺,欣喜万分,这位老大哥就直接跟着前来,另一位80多岁的老大哥因年事已高,回家静候信息。”
众人听罢,连忙搬凳邀坐,而我细听缘由,能深切感觉到革命后代对前辈的崇敬和特殊的情感,竟为老大哥们的执着和坚持而动容。
此事说来话长,原来这位大哥姓倪,其父曾是新四军浙东游击纵队淞沪支队的一员,大哥便是革命前辈的后代。他以前在上海工作,退休后回家乡安度晚年。他特别关注当年父辈抗战的历程。因我于2013年3月在镇报上发表了《我最难忘的人》一文,这篇短文记叙了我于2010年4月拜见淞沪支队支队长朱亚民前辈的感人经过。朱亚民老英雄曾是原奉南川地区淞沪抗日战场上具有传奇色彩的英雄人物,在党的领导下,他带领的12人小分队三下浦东经过长期艰苦卓绝的斗争,淞沪支队由小到大,由弱到强,斗智斗勇,抗击日寇。中央军委原副主席迟浩田上将曾为朱老写过“威震敌胆真英雄,峥嵘岁月汗马功”的条幅。倪大哥拿着报纸上我发表的文章在当地革命后代间传阅,并四处打听我的消息,甚至到镇报询问,但遗憾的是镇报小年轻们说不清楚。他又向熟悉的镇领导打听,结果一无所获。后又阅读每期镇报,希望能再看到我的文章。可惜的是,我是一位普通的服装厂一线工人,我的个人信息与外界完全处于隔离封闭状态,之后我确实没在镇报上发表文章。但我于2014年开始,却转向浦东新区文史学会开始学写抗战历史,我在学会领导们和老师们的帮助和支持下,边工作,边开始了我的写作生涯。
倪大哥完全忽略了身边那么多人的存在,认真地和我说着前辈们的抗战故事。1个多小时过去了,我仔细地听着,不忍心打断他的话语。当他得知我放弃原来的工作写抗战历史时,更是用期盼的眼神看着我,叮咛着我,希望我跟着前辈史学老师好好学习,继续传承红色文化,为父辈多写文章。
我能体会这位倪大哥这么多年寻找一个人的感受。1974年我7岁那年,父亲离我而去。在父亲的葬礼上,有人对我说:父亲是跟朱亚民一起参加革命的。从此朱亚民这个名字牢牢地刻在我心上,直到我几十年后拜见朱亚民老前辈,直到我知道父亲是1938年就参加革命,曾是地下党情报员。因不幸暴露身份,后组织上安排到淞沪支队,被分配到支队长朱亚民身边当勤务员,负责保管支队的重要文件、军用地图等资料,还有很多书籍等,父亲当了一名不拿枪的“挑勤员”的时候,我的心从此没了遗憾。我还记得我写抗战历史前,为了要寻找一位尊敬的知名写史老师,我苦苦等候时机,终于找到参会时坐在我对面的老师。我在写作时会经常想起早期在奉贤地区整理史料的姚金祥和周正仁两位老师,他们的辛勤付出为后代传承下历史文化瑰宝。我常常会想老师们在哪里,直到8年后一次偶然的相遇和留影,我的心才感觉如此甜美。而那两位老师也因为我未署地址的文章也记挂了我两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