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诗人: 白居易 王勃 王维 孟浩然 李白 杜甫 李商隐 | 宋代诗人: 辛弃疾 苏轼 柳永 李清照 王安石 欧阳修 | 清代诗人: 龚自珍 曹雪芹 钱谦益 纳兰性德 王国维

母亲点灯熬夜一针一线做出来的千层底,那才叫布鞋

作者:admin 发表于2022-01-24 11:16 阅读(0)

母亲点灯熬夜一针一线做出来的千层底,那才叫布鞋

 母亲做的千层底

 
庄素娟
 
前几天,母亲回老屋晒龙衣。我去看望她,母亲佝偻着身子从柜底翻出一双老布鞋,轻抚着喃喃道:这是我眼睛亮堂时做给你爸穿的,如今只剩鞋在了……昨天,你三个姐姐过来,我让她们每人带一双回去,给你们姊妹几个留个念想。
接过母亲手里的千层底布鞋,我不禁潸然泪下,搂着她的脖子亲吻着她的脸颊:您身体硬朗着呢!您还要看着您的孙辈们结婚生子呐!
母亲说现在没人稀罕这布鞋,过去农村姑娘做鞋是必学的一门手艺,哪家出嫁的小媳妇不会这个手艺是要被人笑话的。毕竟未来一家人穿的鞋都要自己做。
那会开春农闲时,村里的大姑娘小媳妇们,在春日暖阳的日子里,她们总会围坐墙边,一边晒着太阳,一边说说笑笑,一边忙着用针线纳着鞋底。
母亲总是她们中那颗最亮的星星,她扎着两条四花辫子长及衣襟,脑门上留着空气刘海。不声不语,静静地做着手里的针线活,不时还有人问她针线的做法。
常听隔壁的王大娘冲着二姑大吼:去跟你嫂子好好学做鞋,姑娘家的,十个手指不分丫,这辈子就在家烂大粪(嫁不出去的意思)吧!
听母亲说做一双布鞋,要经过好多道繁琐的工序。
先打鞋样。用旧报纸照着老鞋样,再用柴篾子逐一比量自家大人、孩子的双脚,作相应的放大或缩小,最后用剪刀剪出鞋样。
然后开始糊鞋底骨子。打糊骨子的浆糊很有讲究。母亲摸索积累的绝招也正在这个环节:用面粉、玉米粉对半,再掺些食用油一起打浆糊,糊出的鞋底骨子,既紧实又好纳。
打好浆糊,母亲拿出家里那块,一米多长、四五十公分宽的木板,先用“刷锅把”蘸浆糊在木板上刷一遍,再把事先准备好的碎布(当时叫“铺衬”)一一抹平,一块一块往上粘,粘好一层再刷浆糊,一层接一层共粘五层,想来这就是千层底名称的由来吧!
有一次,我趁母亲不注意,抢过“刷锅把”,蘸些浆糊就往骨子上胡刷,母亲一把夺下我手里的“刷锅把”:小姑奶呢!别给我添乱了,快出去玩吧!
母亲把糊好的骨子放在太阳下,边洇着边晒。过些日子,母亲取下晒干的鞋底骨子放在床席下压着,再糊鞋帮骨子。
骨子糊好开始掯鞋底。鞋底要掯四层,其中两层的毛边用白洋布斜剪成寸把宽的长条沿边,还有两层用白洋布满屏满地蒙上,留做鞋的底层和里层。准备就绪再用大针线脚在鞋两头码两针固定,留闲暇时带着纳。
纳鞋底是个功夫活,一针一线,上扎下拽,不仅需要力气,还要考验脑眼手的默契程度。稍不留神就会把手扎破流血。
母亲纳鞋底从不用针锥引线,她只戴顶针。先沿鞋底边缘纳两圈,再纳中心部位。
母亲纳鞋底时,我喜欢两手托腮,两眼随着母亲的手上下翻飞。母亲为了润滑针尖,增强针的穿透力,她练就了一个高难度动作:右手捏着针,把针尖随意在额头或者头皮上磨磨,在不刺伤自己的前提下,很轻松地就达成了滋润针尖的目的。
几回我都在静静地等待时机,能拿到母亲手里的那根针,亲身体验一番。
可每回,母亲只要放下鞋底,她就会把剩下没纳完的线,捆在鞋底上,再取下手指上的顶针,和鞋底一起放进针线箩里,然后把针线箩放到我们够不着的柜子上。
母亲是个仔细人,她纳出的鞋底,讲究收线紧实,线头均匀,线脚大小、厚薄一致,让人看了像是在欣赏一件工艺品。
纳好鞋底掯鞋帮,掯好两层用浆糊粘好,剪鞋帮的里和面,最后母亲用黑洋布斜剪成长条沿鞋口。沿小圆口布鞋的鞋口技术难度较高,圆口处要打压剪,压剪打大了里衬的白洋布会露出来,压剪打小了,鞋口邹邹巴巴簇在一起,既不好看又不好穿。母亲打的压剪,总是恰到好处,一气呵成,沿好的鞋口服服帖帖。
相关内容
© 2013-2022 古诗集 | 古诗词大全 诗词名句 古文典籍 文言文名篇 唐诗三百首 宋词精选 元曲精选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