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诗人: 白居易 王勃 王维 孟浩然 李白 杜甫 李商隐 | 宋代诗人: 辛弃疾 苏轼 柳永 李清照 王安石 欧阳修 | 清代诗人: 龚自珍 曹雪芹 钱谦益 纳兰性德 王国维

阴历

作者:admin 发表于2022-01-23 23:06 阅读(0)

 阴历

 
作者:竹杖芒鞋空间
 
在老家,人们习惯把公历称作阳历,所以元旦新年也被叫成阳历年。我小时候,不明白阳历年何意,还一直把阳历年认作——“洋”历年,并且一度固执地认为那是城里人才过的洋年,是不属于我们这些乡下人的节日。每到阳历辞旧迎新的时候,整个村庄冷冷清清,大家依旧平日装束和饮食,看不到一丁点儿喜庆气氛。除了偶尔有镇政府和个别国营单位的大门口象征性地插一对红旗,或是用彩色粉笔在板报墙上描绘“欢度元旦”几个艺术字之外,几乎没有人受到这一刻全球公历新年盛装来临的影响。人们依然有条不紊地沉浸在自己习惯历法安排的日子里,官方叫农历,我们更愿意叫阴历。好像阳历是公家单位、公家人的时间,阴历才是我们这些乡野草民的小日子。
相比于阳历,我更喜欢阴历一些。我眼里的阴历是头伏萝卜二伏瓜,是五月芒种麦开镰、七八月正收秋,是无数个习俗和农谚装扮的日子。这一点,从阳历阴历的日历表上就能分出伯仲来。如果把日历上的阴历统统清掉,单剩下阳历的一堆阿拉伯数字,怎么看也体会不到有节令叮咛的生活味道。没有了二十四节气的点缀,没有了传统节日的加入,没有初一、十五、廿九、三十,仿佛恶搞版“城管来了”的《清明上河图》一样,顿时失去了那些农耕市井的缭乱,也消解了尘世泥土的香味。那时候,家里好多地方都有阴历某些重要日期的提醒,二月初几育苗,三月十几栽秧,五月廿几下种……尽管字迹和岁月已经模糊,但它们当中依然潜伏着过去的影子,仿佛一桩桩需要慢慢诉说的心事。
那时候,对于我们这些正在上学的孩子来说,阴历阳历总是交错混杂着,阳历中有我们盼望的星期天,而阴历里也少不了逢集赶会的日子。我们村里逢三、七、十有集,这样一月下来就有9天赶集的日子,乡下人管赶集叫上会,那种热闹和兴奋如同一个节日;而论阳历,一个月顶多4周,没实行双休时,每月也就休息4天,这样算来,还是阴历体贴冷暖一些。每年的夏收、秋收结束后,村里还有规模更大的古会,这样的古会比平日的“集”云集了更多的商贩和人流,还有连续多天的地方戏曲助兴。古会经过久远年代的传承,已经成为一种心口相传、尽人皆知的约定,不用挨村通知,不用广告宣传,七月初十、九月十六一定会聚集而成年复一年的盛会。
阴历,这般耐人寻味,是因为它生长在泥土的缝隙,带着绿草的味道和收获的气息,早已浸入了我们习以为常的生活,我们习惯于在阴历里寻找播种的时机,接收时令的召唤。翻出这一年的阴历牌,似乎一眼便能望见种子发芽的绿意,麦子成熟的金黄,秋天的黄叶飘飘和冬日的大雪纷飞,还有包裹在日子里的传统。所以,多年以来,每逢元旦过后,我会自发把日历统一调到阴历模式,因为用不了多久就会进入到腊月,所有日子的走向都开始以春节为节点重新计数。母亲常说:“入了腊月,人就糊涂了。”母亲所指的糊涂是觉得日子忽然加快了节奏,腊八、小年、月尽、除夕,来不及停顿和歇气就到了年根。要过大年了,主妇们心里那个慌乱和忙碌可想而知,一家人吃的、穿的、用的、铺的、盖的,大大小小、油盐酱醋,都要经过她们的一双手。随着年味渐浓,日子渐有滋味,忙碌中从腊月初几、十几、二十几,一路逼近年根,三十一到,一切都准备得妥妥的,只等新年的炮竹一响,便又是簇新的一年。阴历记录着亲人们的生卒喜寿,也描摩着家乡春华秋实、四季轮回。
我这样钟情于阴历,可能缘于它能在某一时刻不经意地把你带回了一种熟知的节奏。然后,许许多多与之相关的东西从这一刻开始苏醒,直到它们颠覆了你现在的生活,给你一种久违的感觉,安抚你的不安,安放你的不变。过去的时候总是想要更好的东西,但现在我们恰恰想拥有的正是过去忽略的东西。比如,那些漫不经心的快乐;比如,那些无需奢华口罩过滤的空气。或许是阴历提醒了我,生活的善意总有让人心存感动的时候。
© 2013-2022 古诗集 | 古诗词大全 诗词名句 古文典籍 文言文名篇 唐诗三百首 宋词精选 元曲精选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