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诗人: 白居易 王勃 王维 孟浩然 李白 杜甫 李商隐 | 宋代诗人: 辛弃疾 苏轼 柳永 李清照 王安石 欧阳修 | 清代诗人: 龚自珍 曹雪芹 钱谦益 纳兰性德 王国维

有一种忧愁叫熬煎

作者:admin 发表于2022-01-23 22:57 阅读(0)

 有一种忧愁叫熬煎

 
作者:竹杖芒鞋空间
 
老家山西运城一带方言中有一个词时常被那里的人挂在嘴上、记在心上、写在脸上,它代表忧虑忧愁,也代表当地人的一种与生俱来忧患意识,这个词就是:熬煎。小时候,不懂事的孩子总是容易被大人数落为“不识熬煎”,好像“熬煎”应该是我们遗传中的一种品质,具备它的人是合格的正品,不具备它的人则被列入了另类。很不幸,我和我的很多兄弟姐妹都曾经成为“不识熬煎”的人。无忧无虑原本是孩子的天性,但多数与我同龄的农家子弟却见惯了家长们的“熬煎”,也慢慢继承了这份“熬煎”。相比于忧心忡忡、心事重重的大人们,孩子们需要许多层进化、打磨、蜕变,才会变成像他们一样的人。
“熬煎”虽可解释为忧虑忧愁,但它负载的意义明显仅一个“愁”字是担当不起的。它是一种对未知命运的主动忧患,是一种对潜在不安全的自我免疫。在社会学领域中,这种天生的不安全感被视为一种优秀的标志。哲学家玛莎·努斯鲍姆就认为,一个完美人格的根本,就是必须要接受基本的不安全感的存在,接受不确定性。我庆幸,我为那些善于“熬煎”的善良的乡亲们找到了心灵慰藉的理由。他们在熬煎什么?孩子小的时候熬煎长不大,长大了又熬煎找事干,找到事干再熬煎娶媳妇;天旱时熬煎粮食收成不好,收成好的年景又熬煎粮食卖不上价钱;手里没钱熬煎钱,手有了钱熬煎钱经不住花;男人们熬煎如何驮起一大家人,女人们熬煎如何伺候好一家老小……平日里的吃穿用费、生老病死、上学做工、得意失意,放眼望去,能装进他们眼里的需要愁心的事儿太多太多,情怀大的忧国忧民忧社会风气,格局小的忧小家小事小日子,反正无时无事不让他们产生忧思。有人说,哲学是忧思的果实。仅从这一点看,我家乡的许多亲人也可以算作哲学家,他们的“熬煎”像涓涓细流,细致绵密,源源不断,无休无止的熬煎,无处不在的熬煎,最终定义了他们敏感而韧性的人生。
 
记得小学时同学有一篇作文《我的父亲》,开头一句就是“我的父亲总是眉头拧成一个疙瘩……”,对他的作文之所以能留下印象,就是孩子天性中的率真记录了大人生活中的真实状态,恰好这种真实状态又戳中了我们每一个人。在一个孩子眼里对父亲印象最深的地方,竟然是他的忧愁,可以看出所谓的“熬煎”是多么明显又多么习以为常。我母亲也是个典型的爱熬煎的人。她像家乡的许多母亲一样,总是满眼忧虑地看着我们这些长不大的孩子,不住叹气。她的心里永远装满了需要忧愁的事情,一件事情解决了很快就会被另一件事情或是几件事情填满,永远都没有尽头,永远。这种像写在生活日历上的熬煎不自觉地也影响了自己的子女,等到我们随之长大便能自觉体谅家庭的难处,也会有意识地帮家长消化那些一个个看得见和看不见的“熬煎”,直到把他们肩上的担子接了过来。其实“熬煎”翻转过来就是“煎熬”,那种煎熬的滋味是在用时间用命运磨砺着人心,直磨得年华老去、岁月无声,直磨得儿成女就,苦乐无疆,直磨得风霜遮盖了容颜,热望爬满了心头,这一生一世的“熬煎”才算有了功德圆满的结局。现在想来,也许正因为我们一代一代人不同程度参与了那些碎碎念念的“熬煎”,才终于理解和接受一个普通农家,在与时间的漫长纠缠中那份温暖的守望,而那些看似不足为外人言说的丝丝愁绪,最终都留下了家人之间默契搀行的身影。
有文章中提到,所谓人生本身就是一种“熬”的过程,“熬得住,出众,熬不住,出局”,所有进退辗转的关键都在一个“熬”。“熬”和“煎”都在掌控一种火候,那些总在熬煎的亲人们也许正是通过自己不住的忧虑,掂量着人生的机遇和过程。他们深知世事不易,所以才通过“煎熬”自己,品味个中滋味,笃力人生跋涉,然后用一场一场的“熬煎”迎接一个个峰回路转,一处处春暖花开。面对纷繁的世界,他们选择了煎熬自己,他们的“熬煎”也是一种永不言弃、永不妥协的精神力量:熬得多了,就变得刚强;煎得久了,就更加坚韧。他们用刚强和坚韧抵挡难处,也用刚强和坚韧迎来欢乐,只是快乐只是一瞬,熬煎却是一个过程。相较于“熬煎”,我们当然更愿意拥抱快乐。小时候,多么希望大人世界里的忧愁全部消失,只剩下欢声笑语,但乐观如我者做不到,他们也做不到。
© 2013-2022 古诗集 | 古诗词大全 诗词名句 古文典籍 文言文名篇 唐诗三百首 宋词精选 元曲精选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