扁担客担起了深山区社会发展的千年历史。
作者:admin 发表于2022-01-23 22:33 阅读(0)
扁担客担起了深山区社会发展的千年历史。
⿻扁担客
作者/王重明(陕西商洛) 主编/仝仲堡(山西)
解放前,在交通闭塞,贫穷落后的东秦岭商洛山区,活跃着许许多多的以肩挑扁担搞运输的农民,人们称他们为扁担客。
扁担客出远门长途担脚时总是头戴草帽,身穿粗布衣衫,腰间系着带子,小腿上绑着裹缠子(一种四寸左右宽的带子),肩上围着用布缝制的半寸厚的圆形肩围子。肩扛扁担,手持搭柱,俨然一幅武士打扮,看起来很是威风,使人确有羡慕钦佩之感。我的父亲就是这样一个耍扁担的人。他从20多岁起就担脚,直到解放初50多岁,可以说,他的前半生是伴着扁担渡过的。
从我父亲那里,我才知道,就是这些成千上万的扁担客,翻巴山下四川,爬鹃岭赴湖北,跨越伏牛山进河南,穿过秦岭去关中,把这些地方的布匹,棉花,食盐,铁制用具、红白糖等货物,用自己的双肩挑回来,分送到商洛山中的每一个小县城和各个小集镇上,或批发给当地的生意人,或零售给当地老百姓。他们又把商洛山中的木炭,木耳,核桃,柿饼,药材等山货土特产挑出去,卖给外地人。他们翻山越岭,涉水过河,经年累月,就干着这样的行当。
父亲说过,当个扁担客真是不容易。他开始担脚时,肩膀红肿,一天下来,腰疼腿酸,即使休息一夜,第二天担上扁担,肩膀火辣辣的疼。但为了生计,为了养家糊口,他只好咬着牙关硬挺着,时间一长慢慢就练出来了。
耍扁担,不仅身体要强壮,意志要坚强,而且还要有心计。所谓心计,就是要知行情,民情和路情。知行情就是要知道各地货物的价钱及品质,这样才能知道啥货赚钱,啥货出售快。知民情就是要知道所去地方的风俗习惯,这样才不致闹出笑话。
父亲讲过一个小故事。有一次,他们去镇安县担货,路上遇到一帮子当地脚夫,这些人向他们打听去安康县的路程,开口就说:“瓢把子,到安康有几里路?”父亲等一伙一听称他们为瓢把子,以为是骂他们,心里很恼火,便生气的说:“你们是瓢头!”这便和对方吵了起来,后来有人做解释:“瓢把子”在当地是老大哥的意思,这才消除了误会。
知路情,就是要知道所去地方沿途的路况,这样才能对自己的行程做出仔细的安排。在我们这里,流传着“口见口,九十九,担上扁担一天走,七十里会峪路不干,三十里网峪走半天,下四川,千里巴山实艰难。”这些就是扁担客经过长期实践对路况的总结而编成的好懂易记的顺口溜,至今仍然流传着。
扁担客走的地方多,接触的人多,社会经验广。小时候,父亲就讲过许多从来未听过的趣事,像秦巴山中流传的“石板盖房房不倒,龙须草还穿到老,洋芋糊汤吃个饱,疙瘩生火任你烤。”关中道流行的“面条像裤袋,锅盔像锅盖,房子半边盖,辣子一道菜,不坐蹲起来......”四川人讲话四、十不分,满口老子长老子短等,这些都反映了当地的风俗民情,我至今不忘。
扁担客出了门,他们担着货,常常是起啼鸡打半夜,披星戴月,日夜兼程。他们置身于美丽的大自然之中,欣赏着异地风光,聆听着奇闻妙趣,一路上有的哼着小曲,山歌,有的来几句地方戏,说说笑笑,倒也欢乐痛快,如果到达目的地,货物很快出手,卖上个好价钱,他们数着自己辛苦赚来的钱,那时候更是欣喜万分,精神抖擞,信心倍增。
然而,他们也有忧愁的时候,扁担客上了路,心里有四怕:一怕路上遇到土匪和盗贼,钱和货物被劫被盗,他们的辛苦劳动就付之东流;二怕在深山沟里碰上豺狼虎豹,也会使他们感到头疼,耽误行程;三怕走到中途突降暴雨,山洪爆发,挡住去路,拖延时日;四怕货到地头,出手慢,卖不上好价钱。另外,人在外地,还操心着家中的父母媳妇和儿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