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记逐渐消失的民间箴言及俚语
作者:admin 发表于2022-01-22 17:03 阅读(0)
追记逐渐消失的民间箴言及俚语
作者:刘庆功
随着社会发展的沧桑巨变,日新月异,过去的农耕文化逐渐被现代文化所取代。过去的农耕也逐渐被机械化,电气化,电子化所代替。一夜南风起,小麦覆垅黄之后的翁妪忙刈麦,童稚携壶浆将一去不复返;那种锄禾日当午,汗珠和下土的情景也将再难重现;村中饮烟袅袅之后,慈母呼唤儿女吃饭的天籁之音也己成了现己步入老年人行列者的美好记忆。正因为作为刀耕火种文化的退位,作为农村之根饮烟的逐渐消失,由此而产生的民间箴言及俚语也将逐渐被人们所遗忘,但那些箴言和俚语对人们的劝戒,激励,对社会的不断进步的确起到了潜移默化的积极作用。现代的一刻千里也罢,坐观天下事也罢,但过去的那些箴言及俚语都起到了一定的推波助澜作用,都给人们以奋发和智慧的启迪。
一,锅屋内的箴言及俚语
锅屋即支锅的屋,含有现在城市住房中厨房和小歺厅的双重作用。就是农村在住宅中用泥石,泥坯或泥砖垒起锅腔子放上锅,即今天所讲的地锅子,再放着鏊子,水缸,面缸,案板的偏房或棚房。其中案板吃饭时是歺桌。到目前为止,农村的这个地锅也大都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电饭锅,电磁炉,煤气灶。但在过去,地锅是人们日常生活的必需品。这是烧柴的锅。就在这锅屋之中,有着许多令人发省的箴言和俚语。
记得小时帮母亲烧锅做饭或烧鏊子翻馍时,母亲常说的一句话是:烧锅烧底,烧鏊子烧腿。这个道理是:锅是帽形的,锅腔子是圆的,烧锅底,火从锅底向四周蔓延,这样锅底受热均匀,锅热一致。鏊子是以三只腿支在空地上的,只有烧三只腿火才均匀。若烧偏了,熥的馍一边糊一边生。这也告诉人们,不同的事物要不同地对待。这也是哲学中的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在烧锅时,柴火填多了会黑火,黑火就是光冒烟沒火头。母亲在这时就会讲:用烧锅棍剔剔火。要记住:火心要虚,人心要实。烧锅棍是每个锅门口必备的小棍,是填柴和剔火及掏灰用的。火心虚,锅底柴火中就有空气流通,柴火才会着。柴火若脱离空气是点不着的。人心若虚,光玩花花点子,是沒有人搭理的,是没有人缘的。因之,人心要实。简单通俗的语言反映了自然与人类社会的客观规律,火心不虚,实实在在,柴中无空气流通,正着着的柴即使没灭,也是光冒黑烟不冒火头。人心不实在,怎么处人处世,人们对你的每句话每一个行为都要考虑是真是假,那你还能在社会上混吗?这也是老人对孩子事喻于物的德性家教。
当烧好锅,或烧过鏊子之后,母亲会交待好,把灰火全扫进锅底下,把锅门口的柴火清理好。并随口讲道:要注意:穷锅门,富水缸。穷锅门,就是做好饭或烧好水之后把锅门口清理干净。因为锅底灰中有余火,过去农村小狗小猫喜欢以锅门为窝。尤其是冬天,小狗小猫钻锅底,因锅底暖和,若锅底有火,它一觉热又匆忙窜岀来,这时就会带出火星,若锅门有柴火,天干物躁,柴火遇火易燃,过去的锅屋又都是柴草缮的,还十分低短,这就极容易引发火灾。富水缸,就是水缸里不可缺水,最少要保持半缸。因为过去农村都是挑水井的水吃,一个村有一个井,大点村或许有几个井,吃水用水先将水挑到家中水缸里。碰到大旱天村民得在井边等着刮水。因之为了方便自家吃,洗,刷用水,水缸中不能断水。穷锅门,富水缸也是时刻提醒人们要防患于未然。
在阴雨天,干柴不多,湿柴多时,母亲就会安排:用一些干柴火把火烧旺再填湿柴。并讲:火旺不怕柴火湿。现在想想也是,当火十分旺的时候,湿柴很快被烤干并着火助火。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也常碰到,当一件事正红红火火时碰到此麻烦也是一闪即过,并形不成阻碍。当一个实实在在,勤勤恳恳为公为民办事办得轰轰烈烈时,稍有点言差语错也不误大局。火旺与湿柴是一对矛盾,但在火旺的前提下,这对矛盾达成了统一,这是辩证的统一。真是劳动者最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