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磕头
作者:admin 发表于2022-01-22 14:52 阅读(0)
过年磕头
● 吕凤林
过年,农历一年最后一天的夜晚,人们便开始了过年的传统习俗活动。如大人们“岁晚相与馈问的‘馈岁’,酒食相邀的‘别岁’,除夕夜达旦不眠的‘守岁’”等,一直沿袭至今。现今除夕夜,家家聚看“春节联欢晚会”,当谓守岁。可对孩子们来说,急切地想给家长们磕头,因为只有通过磕头方能收些长辈们给的小钱或小吃食。这一般是属于小时自己可支配的,因之也就分外的企盼。“百十钱穿彩线长,分来角枕自收藏,商量爆竹饧箫价,添得娇儿一夜忙”,这是前人描写娇儿分到压岁钱的喜悦心情。当然对我来说,还有一件事情——那就是给长辈们磕头,觉得很有意思。因为小时候,不仅要真给奶奶、伯伯、大娘、爸爸、妈妈等家长磕头,还要被伯伯和爸爸引上给吕族长辈们磕头。这不仅使我看到了一些家庭见闻,还通过磕头使我懂得了家教礼数和增长了一些知识。
大年初一的清晨五点,我便激动地起床了。我穿上了妈妈昨晚给放下的新衣服,当然有时也是拆洗过的旧衣服。爸爸这时便把院里用炭垒的旺火点着,待旺火汹汹的火焰照得院里通红通亮时,伯伯和爸爸引上我和根林(伯伯长子),他们手里端着箩子(面筛子),箩子里放着捏好的金纸元宝、白黄烧纸到院门外,跪下烧纸磕头,把腊月二十三送到天上的财神爷接回到奶奶的正房供奉着爷爷家的神龛里。神龛是用木头做成的,高约70公分,宽约40公分,厚约8公分的一个木匣子。木匣上部和两边各留10公分的宽条书写横批及对联,整个木匣油漆成枣红色,里面掛着的布质上画着各种神爷像。神龛放在奶奶家的长条供桌上,供桌上摆着供爷爷家(神像)享用的素菜和馍馍,大红蜡烛和长香都已点着并插在神龛前,显得非常庄严。我们都跪在神龛前烧纸磕头,在磕头时伯伯、爸爸,甚至奶奶嘴里还念念有词,说些吉祥发财、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全家老小身体安康等吉祥话。这些接神的仪式完后,全家便到院里放鞭炮。那时因家里穷,多买不起炮,象征性地放上几个大炮,一鞭二三百的小炮。炮放完后,天也开始发亮,奶奶、大娘、我妈便在锅里煮饺子,火炉上炖着昨夜就放在铁锅里的干粉、豆腐、肉和烧豆腐、烧丸子、白菜等配合好的大烩菜。饺子里还有两个饺子包着金属币,谁要吃着,就意味着一年走好运发大财。所以吃有钱币的饺子,也就成了家庭里吃年饭的有趣事情,不仅会引出许多吉利话来,还会逗得全家哄堂大笑,其乐融融。
吃完年饭后,磕头就开始了。我们这些孩子们先给家里的奶奶、伯伯、叔叔、大娘、婶婶、爸爸、妈妈磕头,家长们有时给点小钱,有时给几颗核桃。家里磕完头后,伯伯和爸爸引上我和根林,后来还有祥林(伯伯次子)这些男孩子们,到北街的吕族长辈家里磕头。
伯伯和爸爸那时一般穿一身黑色棉衣,全是手工缝制。上衣对门棉袄,下身中式棉裤,裤筒用黑布带裹紧,脚穿一双中缝隆起的黑色棉布鞋。行在街上,遇见年长的熟人或长辈,都要双手抱合,弯腰作揖,笑容可掬地说着“恭喜”“同喜”彼此道贺的话。作揖从古代沿袭而来,后人称为拱手。拱手的姿势最初是双手抱拳前举,模仿前面带手枷的奴隶。拱字古人解释为执,甲骨文的执字就是由手枷和人的象形二字组成,殷墟出土的带枷的女奴隶就如同拱手的姿势。因而“作揖”这种礼节可能产生于奴隶社会初期,最初不晚于商末周初。但当时这种礼节只是奴隶主和自由人中流行,含意是愿意作对方的奴仆,供对方驱使,为对方服务,它是礼节上一种友好的表示。
我们要去磕头的家族长辈也就三四家,都住在东冶北街。有住在石坡上的明爷爷家,住在张家巷的和爷爷家,还有住在猫脑上的黑爷爷家。当时因是孩童,不便多问,可能是一家的男人,即我们叫爷爷的这些长辈,在吕族排序中应在十世以上者,比我伯伯和爸爸高一辈的方去给磕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