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端午节,微信群里比平常热闹许多
作者:admin 发表于2022-01-20 23:46 阅读(0)
端午随笔
作者 : 崔养平
今天端午节,微信群里比平常热闹许多,认识的不认识的,大家都问候连连,表情包频频闪烁,当然“粽子”领先。粽子的主要原料是浆米,可惜我的家乡不出产,我小时候还真没有吃过,也没见过。学课文时遇到纪念屈大夫,就问老师,把好端端的粮食扔进河里不就是糟蹋么,那些民办老师们,大多连县城都没去过,和我一样,对粽子只闻其名不识模样,当然不能解释更多,只知道秦岭山以南的人是吃大米的。
而我,恰恰在秦岭以北长大,渭北高原一望无际的麦子比汨罗江更宽更深更养人。对于端午节的纪念活动,秦人不太像南方人那样大张旗鼓,并不是地域的问题,我想主要还是农忙节气的原因。每年端午(阴历五月初五),正好是渭北高原麦子成熟三夏大忙的时节,老百姓把这段抢收时间习惯上叫“龙口夺食”。在口粮和生存面前,似火的骄阳都拦不住拼命的乡亲,男人女人不卸甲,老人孩子齐上手,谁还有心思和精力去折腾其他呢?
但这并不能说明我的端午节记忆归零,用我外婆的话来说,“咋都不能亏了娃娃么!”在这个时节,乾州有一个风俗,农村人称“看忙罢”或者“看女家”,就是舅家准备礼品看望还没有成年(虚12岁)的外甥和外甥女。这个“礼当”很有讲究:一是饦饦馍。这种圆圆的面饼,用大铁锅和麦草火烤得是外焦里软,香气扑鼻,有手巧的外婆或舅母再在平面上刻印各色代表吉祥喜庆的图案,大人小孩都爱吃。二是曲连馍。这也是面食,把面搓成长条,端头塑成各种各样的小动物,然后摁接在一起形成环放在锅里烤制而成。这个是我们小孩子的最爱,戴在胳膊上,既能吃还能玩,甚至就连睡觉时都不舍得拿下,我童年的欢乐绝大多数都与这有关。一年一度,比过年放炮还叫人期待。每当这时候舅家上门,不大功夫,我们这些孩子们就满胳膊挂着曲连馍,大呼小叫地出门炫耀去了。三是裹肚。就是衣服,一般都是背心或裹兜,夏天炎热,小娃娃易受凉,一件护肚子的衫子也体现了舅舅们或外婆爱得牵肠挂肚,就连名称都叫得如此形象。
逢节纪念,睹物思人,既是人们的意愿,也是一种感恩的传统。乾州的端午节风俗依赖于舅家,有一个势力强大的舅家,外甥们才不会在村子里受欺负,这一点连皇家都不例外,你看看历史,凭舅家说话的概不少见。不是有句歇后语“外甥打灯笼----照旧(舅)”么。乾州的端午节不论时间还是形式都是真真正正的民间风俗传统,经得起历史,经得起传唱。
现在改革开放经济发展,人情世俗也翻天覆地,这个节日也慢慢变得淡漠了。首先计划生育推广后,独生子的亲戚关系简单了,舅舅都快被“消灭”了,以后再留传更难了。再者现在人天南地北,见个面都不容易,谁还有心思想这些?一个微信红包解决问题,小孩子怎么能体会到节日的意义?最后生活水平提高了,不缺吃不缺穿,就连烙饼子烙曲连馍的传统手艺也鲜有人会了。节日在时间的打磨下慢慢做锈了。
我离开老家整整30年了,今天在朋友圈看到唐朝人殷尧藩的诗:“少年佳节倍多情,老去谁知感慨生。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鬓丝日日添白头,榴锦年年照眼明。千载贤愚同瞬息,几人湮没几垂名。”像一粒子弹击穿我记忆的甲壳,是为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