伞情与人生
作者:admin 发表于2022-01-20 19:36 阅读(0)
伞情与人生
京城散人
夏去秋来、随之就是年终岁尾。丁酉年入冬,临近数九,京城依然不见雪花。偶见干枯的黄叶随风滑落,在冷寂角落里驻足、沉思、怅惘……冷燥时日,人们更向往诗情。银白世界里的花伞,你在何方?
晨昏时段敲键挥文、泡茶思远,已成为我精神生活一部分。作品交付、曙色初开,隔窗望远,多么企盼有一场纷扬飘洒的降雪!果如此,我可以迎着晨光,撑着心仪之伞,大步走出。
我居住的社区,虽然称不上高档,但有水系、曲径、花园、广场、喷水池等,倒也有些情趣。每到雨雪飘洒,石阶之上、假山之侧的石亭中,常有一人吹笛。时有穿花寻路的女子经过,被悠扬、柔婉的旋律吸引,撑着花伞驻足聆听。灯下,笛声怀旧、路旁,伞影如云……
年少时,我喜爱雨伞。那是人工制作、红亮的油纸伞。撑开后,缕缕桐油香气弥散开来,与此同时,脸,也被红光所映衬。每到雨雪黄昏,我便撑着那柄橙红色油纸伞跑向刘海胡同车站,迎候下班回来的父亲。路边,一辆辆公交车溅起水花,伞面,雨滴由稀疏到稠密,直到父亲走出车门,微笑着,与我同撑一把伞回家……
青春期,油纸伞远离了京城。取而代之的是雨布伞。色感平朴、较为耐用的伞,曾见证我一段浪漫经历。
深秋,我与她人约黄昏后。在北京人定湖畔对视、悄语,继而伞下相拥,瞬间,“小桥携手双倚栏,暮雨迷茫醉无言”的宋词,伴随湖中隐现的游鱼,静静升浮在温润对话间。那柄淡黄色布伞听风听雨,任纷落的黄叶在伞面滑落。秋雨凄清,可伞下的话,却是那么温馨……
人到中年,我成为旅游权威媒体的记者。在大江南北采访之时,与之相随的是颜色美、可折叠的伞。同时,也见识了行色各异、大小不等的伞。在西湖断桥边、在黄山松林旁、在庐山秀峰下,在苏州巷陌内……我每每赶上雨季,总喜爱撑伞外出,边走边想着工艺伞与旅游商品的衔接点,想着游记散文的切入点。那一刻,不管是自然景观或人文景观,似乎都被无边丝雨牵绊,我心中涌动思潮,不再是脆弱的情怨,而是千古江山过往的人物、见证千百年沧桑的历史遗存。、
那年月,从晨到夕,从急雨如潮到长虹高挂,我总爱撑伞奔走,深入一线采访鲜活事件。入夜,怀着激情浏览当地文史。有时,窗外潇潇雨歇,清新氧气从半启的飘窗飞入,便情不自禁地想到了“忙碌一日、周身汗滴”的布伞。于是,我很想把伞的“祖先”梳理一番……
我曾在高校藏书室、图书馆,痴痴地钩沉中国伞的由来,那是一幕幕生动情景。史料载,“孔子之郯,遭程子于途,倾盖而语”。文中的“盖”,就是伞。中国的伞,在16世纪传入欧洲。有一个雨晨,意大利艺术大师达·芬奇撑伞出门,忽然一阵大风,把脱手的布伞吹到上空,继而徐徐飘落。这位艺术加浪漫的大家似乎受到启发,兴奋地叫着跑回室内,连续两天没有出来。因为,他受中国伞的启发,设计了世界上第一个降落伞……
想到此,我眼前一亮,追思旅游大潮让“伞文化”美好升华的情景——江南景观步道中,普通的尼龙伞变为西湖情侣伞,从一般用于遮阳挡雨的常用伞,发展为“织锦绘景”的景区纪念伞。而后,山光水色间亮出香伞、音乐伞、舞蹈伞、蹦迪降落伞……引发休闲旅游者的会心一笑。国人追求的是祥和与完美,看重的是文化与情怀。一把伞,足以折映出民族情怀与时代特征。
岂能忘,我伫立于苏堤,迎着西湖丝雨,连续撑开几把彩云般的绸伞、诗意迸发的情景?“三潭映月”、“断桥残雪”、“曲院风荷”、“南屏晚钟”……在鲜丽之伞上一一呈现。收拢伞体,伞面的奇景瞬间隐遁。伞身,如一段淡雅清丽的名竹。可谓“撑开,赏柔丽景致,收拢,品一节奇竹”。我向资深制伞人询问了一番制伞工艺,原来,手工精制西湖高端艺术伞,须选色泽青翠的3年“淡竹”为竹骨,然后精心编排整形,继而披青、绷圈、上架、刷花、穿花线、贴青……历20余道工序方可成伞。那是心血凝结的产品。赏读精致的工艺伞时,岂可轻率、粗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