逮蚂蚱是儿时的趣事之一
作者:admin 发表于2022-01-20 18:04 阅读(0)
散落在乡村间的儿时记忆(十三)
文/田启礼
逮蚂蚱
逮蚂蚱是儿时的趣事之一。现在回想起来,仍然是津津乐道。
蚂蚱,名为“蝗虫”,俗称“蚂蚱”,属直翅目,植食性昆虫。从形状上看,大小不一,体形各异;从颜色上区分,有绿色、褐色、土黄色等。据有关资料显示:蚂蚱的种类,全世界有12000多种,中国有1000余种,分布于全世界的热带、温带的草地和沙漠地区。主要食禾本科植物,是农作物的大敌,农业害虫。
记得小时候,刚开春没多久,天气逐渐暖和起来,在刚刚泛绿的草层中,就有小蚂蚱蹦跶了。这种蚂蚱体形很小,长不大,多为绿色或褐色,善于蹦跳,我们把它叫做“小蹦头”。逮这种蚂蚱纯属于玩,吃它,太小,没有肉。要是家里喂养有小鸡、小鸭,把蚂蚱逮回家,成为小鸡、小鸭的美食。因蚂蚱的个头特小,与土地和草稞的颜色差不多,很难发现它。只好用脚到草丛里去趟。一趟,蚂蚱就会从脚下蹦着往外逃,有时还会展开翅膀飞起来,但它飞不太远。我们这些孩子们,就会跟着撵,猫着腰,用手捂,把捉到的蚂蚱装进事先准备好的瓶子或布袋里。不光是我们这些玩童喜欢逮这样的小蚂蚱,就连燕子、黄鹂、麻雀、斑鸠等鸟类,也喜欢啄食它。
到了夏天,蚂蚱的种类和数量就多了起来。特别是遇到旱天,更适合蚂蚱的繁殖,有“旱生蚂蚱涝生鱼”之说。庄稼地里,沟沿路旁,几乎随处可见。有老飞、大老扁、小蹦头、粵老扁、大铁头、草上飞等,还有很多叫不出来名字,品种很多。这时候的蚂蚱个头比较大,特别是大老飞、大老扁和铁头蚂蚱,个大体肥,身上的肉多,我们非常喜欢逮这样的蚂蚱。每逢遇到这样的“肥”蚂蚱,心里特别高兴,就会轻手轻脚、小心翼翼地去捕捉。肥大的蚂蚱趴在草稞、庄稼叶或者是地上,我们这些逮蚂蚱的孩子们,猫着腰,轻轻靠到离蚂蚱最近的地方,把一只手凹拢起来,迅速捂向蚂蚱。要是没捂着,蚂蚱飞跑了,我们就会跟在后面撵,在它落下的地方再找,发现后,还是用同样的方法去逮。蚂蚱飞不太远,一般二、三丈远,撵好几次有时才能逮到,有时飞远了,或是在落下的地方没有找到, 只好扫兴而归。麦子收割完后,麦茬地非常的空旷,也是逮蚂蚱的好时机。见到蚂蚱,不顾麦茬把手扎出血,上前就捂。逮蚂蚱时,为什么将手掌凹拢起来呢?主要是以免将蚂蚱捂死,要抓“活”的。用凹拢的手把蚂蚱捂住,用另外一只手去拿,或者直接用手攥起来。有时候用手捂不住,就脱下鞋子捂。一不小心,用力过猛,会把蚂蚱捂死。逮到的蚂蚱多装进瓶里和布袋里,若是没有装蚂蚱的器物,只好就地取材,拔一棵出穗的牛牛草,把逮的蚂蚱一个个串起来。待拿回家后,多是先玩耍一阵子。用线拴住蚂蚱的翅膀,用一个空火柴盒当“车”,拴上一个或几个蚂蚱,让它们去拉。一个蚂蚱去拉,遇到凸凹不平时,就拉不动了;要是多用几个去拉,它们不朝一个方向走,有往这爬的,有往那爬的,也不听使唤,相互交叉,缠绕在一起。玩过后,就开始“美餐”了。有时用锅炕,有时用火烧,又焦又香,好吃极了。要是人不吃,就去喂家里养的鸡,说是鸡常吃活虫下蛋多。
进入秋天,蚂蚱更多,又大又肥,也是孩子们逮蚂蚱、玩蚂蚱、吃蚂蚱的好季节。旷野里的庄稼生长旺盛,次第成熟,蚂蚱趴在庄稼稞上,像蚕一样,用嘴去啃。有时移动起来,会群起群落,在空中飞翔时,发出嗡嗡的声音。这虽是一种“景观”,但多愿不想发生。听庄里的大人说,过去生蝗灾,蚂蚱飞起来遮天蔽日,落在哪里,那一片的树木和庄稼光秃秃的,如火燎一般,颗粒无收。真想不到,小小蚂蚱还有这么大的能量。怪不得人们厌恶蚂蚱,提防蝗灾。但对不懂事的玩童来说,见到蚂蚱,哪怕是一个两个,那是一丝惊喜。有的时候,还会遇到两只雌雄交配的蚂蚱。一只在上,一只在下,在上面蚂蚱的个头比下面的那只小,两只的肚子尾部连在一起,见人来了也不动弹。有的好像发现你去捉它,赶紧分开飞跑了,有的成了“瓮中之鳖”。飞跑的也好,逮住的也罢,我们这些啥事不懂的孩子,只知道自己疯玩,哪里晓得毁了蚂蚱的“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