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诗人: 白居易 王勃 王维 孟浩然 李白 杜甫 李商隐 | 宋代诗人: 辛弃疾 苏轼 柳永 李清照 王安石 欧阳修 | 清代诗人: 龚自珍 曹雪芹 钱谦益 纳兰性德 王国维

低吟浅唱忆水车

作者:admin 发表于2022-01-20 16:55 阅读(1)

 低吟浅唱忆水车

 
文/鲁求平
 
 
杨柳依依的池塘边,一座座水车,吱吱呀呀地唱着古老又悦耳的歌谣,它响彻在我儿时的记忆里,久久不曾离去。
   早年间,江淮平原地区的水乡,几乎每家每户都有一架水车。水乡种水稻,盘水田,开秧门,护秧苗,沤水田等都要用上水车。七月流火,天没亮,男人便扛着水车下田了,长长的的水车虽然都是木质的,但重量并不轻,年轻力壮的能一气扛到田头。也有水路畅通的,就用木船装运。
   来到田头,把水车一头支进池塘里,一头搭在田埂头,用泥土固定好,拿起两根车拐子套进钵轴(就是转轴杆,我们这儿称它为车拐子),就可以车水了。车拐子划出一道道悠长的圆,水斗子(龙骨板)便一圈圈转动,把水从槽筒里带上来,顺着沟渠,水就汩汩地流进干涸的秧田里。
  
 
    
     从车拐子连上转轴的那一刻起,吱呀的音乐就绵绵不绝地在田野里流淌,伴着流水,伴着晨雾,伴着东边天空磅礴的朝霞。雾散去,天就亮了。放眼望去,水塘边,一辆辆水车斜倚在田头,像一条条龙头在喷水。早晨不热,男人们依然光着膀子,两脚岔开,姿势舒展,像在熟练地打一套太极拳。
  “作翻车渴乌,施于桥西,用洒南北郊路。”这是《后汉书·宦者传·张让》上记载的,因其形状犹如龙骨,民间称为“龙骨水车”,亦称“翻车”、“踏车”、“水车”,其历史可追溯至东汉。 “龙骨车鸣水入塘,雨来犹可望丰穰。”这是宋代陆游的诗句。有了龙骨水车,解决了农田干旱的问题,庄稼丰收就有希望了。这是史料中最早称为龙骨的。
   
    其实,龙骨水车的种类有多种,主要根据动力源不同分人力驱动,畜力驱动和自然力驱动。人力里面有手摇车、拔车、踏车。畜力驱动主要是牛转龙骨水车。自然力驱动就是指水和风。踏车主要分布在苏北水乡,多人合作,用脚去踩,用力要匀。长江以北平原地带的水乡使用的就是人力驱动里面的第二种—拔车,一个成年人操作即可。
  古人很有创造力,拔车是用车拐子,省力原理类似杠杆,但要拉动车拐子需要一定的力气。
   看到大人们悠闲自若地车水,寂寞无聊时还来几嗓子小倒戏:农家七月好风光,割稻插秧“双抢”忙。老子挑稻一担担,扁担梢子弯又弯。三步两步到家里,汗珠摔成十八瓣。见此情景,一旁玩耍的我就跃跃欲试,等到父亲把车拐子递给我时,我的心脏就砰砰乱跳,好不容易把车拐子套进钵轴,用力一拉,不知为啥一下子卡住了。在父亲的指点下,我调整好站姿,车拐子也能划出弧形了,悠悠上行的水斗子却斜了,车上来的水少,折腾一会,就感觉双臂酸胀,使不上力,最后,无可奈何地缴械投降。“怎么样?还要吃两年饭才行。”站在一旁的父亲笑呵呵接过车拐子。很快,吱吱呀呀的音乐声又悠扬地飘起。
太阳越升越高了,戴着草帽的父亲满脸是汗,他把车拐子架起来,从兜里摸出一根香烟,也不坐下休息,沿着田埂走着,不时扒开秧苗看一下水的深度。快要吃中饭了,温度更高了,满身是汗的父亲就钻到水里洗一下,顺便捞起几把水草盖到水车上。下午,父亲来到田头把水车扛起来,转到另一块水田里------
   有段时间,我对旱田刚上水特别着迷,清澈的水流所到之处,干涸发白的土地像饥渴难耐的旅人突然看到一股泉水一般,不知疲倦的吮吸着、滋润着,直至全部淹没在水中。绿油油的秧苗下面,汩汩的清水静流无声,你不细看看不到,但碧绿的秧苗在风中摇头摆尾,嘻笑欢乐。
相关内容
© 2013-2022 古诗集 | 古诗词大全 诗词名句 古文典籍 文言文名篇 唐诗三百首 宋词精选 元曲精选 联系我们